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也談教育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欽進。
點閱率:1,625

經常有人說學生是最幸福的,允許嘗試、犯錯、省思,當然最終是期待能有更好的收穫。但真實應用在教學場域,似乎也說不定,就好像現在的高教和咱們那時候的高教情景和環境便已大不相同,這樣的不同不僅體現在教學情境中,更大的或許是師生關係與心態的轉變。
曾在課堂上聽老教授言及,「一堂課三、四十位學生選修,到課的只有五、六位,通常狀況還是姍姍來遲,來的多數也是精神不濟。考試時,有的學生更是直接交白卷,問其何意,答道:我媽叫我來的,我根本不想……。」教授語重心長的說:「如此得到的學位,有意義嗎?」記得當時我腦中很不識相的浮現電影《艋舺》中的經典台詞:「意義是三小?我只知道義氣!」。
時代在變,人心也是。求學的路寬了、機會多了,相對的,更不懂得珍惜。當年在五虎崗上學的時候,有位同學要從工作地騎半小時的機車,趕一趟一個多小時的火車,再步行二十分鐘才能抵達學校,通常還得調休或換班才能兩頭兼顧;但四年來鮮少見他遲到早退,小組討論、研習更是一次不落。知道他在職場已是收入不錯的主管了,問他幹嘛還要這麼拚?他回道:「就因為吃過學歷不足的虧,所以才要更加珍惜。」我們還知道為了唸這個學位,他放棄了輪調升遷的機會。在我們感佩他好學精神的同時,他坦然的說:「一點都不難選!困難是暫時的,遺憾卻是一輩子。」
如今學位的含金量或許沒那麼高了,但似乎不能全然歸諸學生不知珍惜,老師也是。相較往昔,嚴謹教學,言教、身教如一,時時、事事以學生受教權益為先的老師也變少了,要說這是時代進步與變遷下的墮落,也不為過。為什麼會導致這種現象?因為高教普及,所以拉低教師整體素質水平或許還可以理解,但「少子化」卻沒有讓提高老師們的競爭力,反而可能「劣幣驅逐良幣」,就令人不解了。要說老師的教學質量被學生帶差了,那我們奉行不渝的「因材施教」又做何解?老師可以簡單地、偷懶地以各種變通方式取代學習成績,那學生受教權益又在哪裡?打混摸魚的更加如魚得水,一根筋到底的只得被迫不吃眼前虧。這就是現代教育培養出來的現代知識經濟人才?速食文化造就了速食化的教學情境與師生關係,學生學習沒有動力、智識不見增長,更失去了學位證書應該代表的榮光與意義。
有道是:「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小時候,老師經常耳提面命:「勤能補拙」,勉勵我們不要因愚笨而頹喪,只要勤勞不懈,必能彌補天資的不足。很長一段時間我真信了,或許天公真不一定疼憨人,但為學、做事,勤奮一點總是不會錯的,除非我們正反其道的對投機取巧者大加鼓舞,卻視勤奮好學者如敝屣。我私心以為,這樣的認知與情境存在社會任何角落都不令人意外,畢竟「樹大有枯枝,族大有乞兒」,凡事但求不得盡好,唯獨當其出現在校園裡時,著實令人心緒難平、不甚唏噓。
教育的純粹在存乎一心、堅持理想,更在相互學習、相伴成長;雖然我們必然要學習如何在負面情境裡堅定正直的成長,但如果還要花許多的腦筋與力氣去處理宛若功名利祿場上的迂迴、機巧與算計,這樣的教育就不僅止是讓人洩氣而已!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