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緣
─水頭人蔡清竹與郁達夫
「祖求先生,先曾祖父開盛公建厝於水頭村,香延詩書,至祖父清竹公更遊宦外鄉,並遠自南洋經商,與當時藝文及學界人士交往,和郁達夫先生結為莫逆,時在抗戰期間,達夫先生不幸於印尼寄居時,遭日軍殺害,其有幸者,知友清竹公為其執行遺囑,使達夫先生後裔得到照拂,此種義誼友愛,傳至後世,使我輩後生,聞之無不動情,因略記之,祖求先生祖厝擬開放改建為民宿,鑒諸歷史及人間緣份之珍貴,愚意命名『古代緣』,或可將此一美宅對文化內涵呈現給訪遊者。鄭愁予2○○5‧6‧25金門水頭」。
水頭村六十三號,二落大厝加右護龍的中西合璧宅第,源於一九二五年,赴印尼經商的蔡開國、蔡清竹侄,匯銀圓返鄉,以清竹之父蔡開盛為名,一九三○年建成。古厝前落採對開的屏風式木雕及後落的描金彩繪,一塊木材雙面各雕出不同內涵;前廳格扇門的四屏「春梅」、「夏荷」、「秋菊」、「冬茶」,雕工之奇,被譽為全島僅見的精湛細木作,二○○五年,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周英戀以此基礎在林保堯教授指導下,完成︽金門民居『花杆博古圖』研究︾碩士論文。另外,上堵兩面邊門,精雕水生動植物,出現了象徵永不分離的「鱟」,足見過去「水頭鱟」俚諺為真。
充滿書香氣質的蔡開盛古宅大有文章。一般人只看到豐富的傳統建築語彙,卻難以洞悉到這棟宅第背後隱藏了一段與現代中國文學史發生關係的重要因緣。
蔡開盛之子蔡清竹(一八九八─一九七五),十六歲出鄉關,與叔叔蔡開國在印尼巴東經營土產買賣的「光大行」致富。以小說︽沈淪︾遲名中國文壇的郁達夫(一八九六─一九四五),一九四二年,突破日軍封鎖,從新加坡逃到荷屬蘇門答臘,轉往巴東島的巴東村,之後又到了巴爺公務,並化名「趙廉」,開設「趙豫記酒廠」,生產「初戀酒」與「太白酒」。郁達夫在巴東期間,認識了小他兩歲,經營光大行的金門人蔡清竹,兩人表面上是生意人,其實都愛詩文,郁達夫與王映霞婚變,又處在逃難中,情緒低落,蔡清竹是他的生意夥伴,也是文學知音。一九四三年,「趙廉」郁達夫在武丁吉宜的日本憲兵部做翻譯,同年與華僑女子何麗有結婚。反日但化名在日軍憲兵部工作的郁達夫,有天得知日軍要去抓同樣反日的蔡清竹,羅織的罪名是「私印鈔票」,郁達夫以人頭擔保蔡是好人,不會幹這種事,才使得蔡清竹逃過一劫。後來,匿名「趙廉」的郁達夫身分被識破,又因知道太多日軍內部的事,在日本投降後,反而怕他洩露所掌握的犯罪資料。一九四五年八月三十日,郁達夫失蹤,遭日軍殺害!
似乎早已預知死亡紀事,郁達夫在一九四五年元旦就立了遺囑,交給好友蔡清竹保管、執行,內容有「:::凡此等產業及現款金銀器具等,當統由妻何麗有及子大雅與其弟或妹(尚未出生)分享。:::」當時化名「蔡成達」的蔡清竹,一諾千金,郁達夫身後,一直照顧著他的家人,包括郁達夫遺腹子郁美蘭的生活及教育費,即使何麗有再婚,一九六○年離開印尼,十五歲的郁美蘭還受到蔡清竹的照養。郁達夫在巴東的遺作︿亂離雜詩﹀十一首,其中一首寫道:「河山西戒重光日,約取金門海上盟」,詩中出現「金門」,是惜別另一金門友人陳仲培。
五○年代印尼排華,蔡清竹到了廈門,以為到廈門就可回金門。一九七五年病逝,蔡於廈門南普陀寺。
郁達夫與金門人的故事未完。下周帶你到王珠,另一位金門人與郁達夫的「古代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