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一切正要花開

發布日期:
作者: 吳鈞堯。
點閱率:2,228

三月二十日豆梨花季,假植物園舉辦,天公做美人更美,在牧羊女及其《金門文藝》工作團隊努力下,讓風景、花朵與人互涉,來賓於前列,傾聽牧羊女主持,以及楊鎮浯縣長、陳玉珍立委、及時趕到的《金門文藝》發行人李台山,談述豆梨原生於花崗石縫,沒有好伸展的土壤、沒有輕易吸取的雨水,艱困中,形成豆梨獨到的花個性。
我常離席走到後面。因為腰疾不耐久坐,也好奇看不到的後面,存有哪一款風景。
青草如茵,植物園區發揮創意,以廢棄木材製作圓桶造型椅子,有的上油漆,粗獷一截圓木三到四公尺,加上胖墩敦可愛矮木,鄉親三兩而坐,無比愜意。更接近天地的,是一群更有心的人,帶來塑膠毯子,一鋪可坐可臥,不擔心泥塵沾身的三五位妙齡女生,乾脆俐落,安坐草皮,我會後跟牧羊女說,她在前頭主持,自能欣賞李卓恩等團體演出,必定不知道後面景觀,猶如撒在地面的一叢叢花,任何搖曳都是姿態。
三月十九日下午,豆梨花采座談,我首先感謝《金門文藝》團隊牧羊女、洪玉芬、蔡能寶、張姿慧、陳妙玲、翁翁、盧翠芳,以及出資、出設計的詩人王婷,來賓則由陳若曦先發言,她誠懇祝福金門,鍾玲「以前花崗石冰冷,現在豆梨花香」,把我引言所說的「一方面向後看、一方面向前看」,做了生動比喻,歷史的滾動嚴肅而無可商量,耽溺過往無法救贖未來,我舉楊樹清為說明,正是他高度實踐「報導人」精神,為眾人搭橋,才有今天豆梨季。
李志薔、蔡銀娟針對《火神的眼淚》影集幕後,做了深刻講演,無私貢獻工作心法,在座談中提出非常多可行、可親政策建言的《中國時報》副刊主編盧美杏,不斷抄寫心得。我跟志薔夫妻認識久矣,曾經一起武漢交流,當時志薔已是導演名家,沒料到夫唱婦隨,成績輝映。
為了隔天順利演出,我們且晚宴後朗誦練習,許水富、張國治、王婷朗誦自己作品,洪蘋萱則吟唱古月新詩。鎮浯縣長認識多年,他自承喉嚨沙啞,恐對不起牧羊女好詩,我不假顏色說,「回家後,還是要練習一下哪……」沒料到他隔天朗誦好,致詞敘述猶如一篇好散文,沒有「然後」、「所以」、「所謂」等贅語,並深深觸碰文學筋絡,我悄悄繞到他座位身後,叮嚀他保養喉嚨為尚,再與坐在最後一排的楊肅元「楊老大」,恭喜他教子有方。
三天時間看似一個時間長度,等到過往了,才感到它的匆匆。其實三月十八日出發當天,我就犯了錯,把準備好的豆梨花采與談來賓簡介,遺漏家中,趕緊請文化局黃明芳協助印出,她回訊說,會請李海瑩科長接機時帶來,一出尚義機場,驚覺許績鑫局長親自來接。
近幾趟回金門,都沒有入住我當成家的水調歌頭、顏湘芬民宿,實因認識了新朋友許文祺,他曾帶我攀爬讓作家林俊頴止步的險峻秘境,明明是飯店老闆卻為一夥人權充司機、嚮導,住宿期間他與我分享到金獅戲院,觀賞文化局協助播映的《願未央》、《我記得》紀錄片,飯店大廳酒後酣熱,我忽然就覺得豆梨季活動已到尾聲,而我的人生也是。
事情並未這樣結束。第二天下午兩點,我帶著微微酒意,一接下麥克風主持棒,就知道一切正要發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