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有餘慶

發布日期:
作者: 蔡其祥。
點閱率:3,552

童年看魚的日子,我以為那是尋常生活的一部分,年紀漸長,行走在紛紜複雜的社會,不但沒有觀魚之樂,感覺自己像一條擱淺的魚,身心嚴重脫水,此刻才明白清代榮廷所說:「魚乃閒靜幽雅之物,養之不獨清目,兼可清心。觀其游泳浮躍,可悟活潑之機,可生澄清之念。雖系玩好,與人身心有益。」我再次徘徊於老家前廳兩側的龍虎門,潛入四樘隔扇門裙堵的魚水深情圖畫裡。
「思食武昌魚」圖,有兩條體形扁平的武昌魚,仔細一看,魚頭和魚身之間呈現往裡凹的形狀,好像縮著脖子一樣。綜觀古今,文人對於武昌魚的美味可是推崇備至,南北朝庾信〈奉和永豐殿下言志〉寫下:「還思建業水,終憶武昌魚。」唐代岑參〈送費孑歸武昌〉:「秋來倍憶武昌魚,夢魂只在巴陵道。」南宋范成大〈鄂州南樓〉中也寫:「卻笑鱸鄉垂釣手,武昌魚好便淹留。」明代汪玄錫:「莫道武昌魚好食,乾坤難了此生愁。」等。
為了體驗文人墨客何以如此迷戀武昌魚的滋味,我特地去了一趟湖北鄂州(舊稱吳都、古武昌)。先嚐香煎武昌魚,外酥內軟的魚肉,灑上胡椒粉、小米辣椒、香菜、蔥花,讓消沉的胃口活絡起來;接著吃紅燒武昌魚,生抽、老抽、蠔油等醬汁燒煮至乾,滋味深深滲入魚肉,細細品味,鹹香之中有甘甜起伏。清蒸武昌魚是我最中意的,濃淡適宜,鮮爽醇美,吃一口魚肉猶如品一方清幽,再喝口武昌酒,憂慮全消,燥心拂去。
嚐著盤中的武昌魚,不得不感佩伯祖父和祖父當年建築設計老家的巧思,「思食武昌魚」提醒後代子孫,珍惜有魚(餘)的日子,人生方可既生動又有味。
隔扇門裙堵的第四幅魚圖,遁藏在歲月深處,始終不見身影。我剉完地瓜和剝光玉米粒,數完金魚、鱖魚、武昌魚,就是等不到魚兒浮出水面,我問父親這樘隔扇門的下落,他悶不吭聲,疑問被懸置,屋外下起了雨,我像條魚翕動著鰓,呼吸潮潤的水氣,在老家四處游走,尋覓隔扇門和魚群的蹤跡。
民國九十二年老家修護時,我終於在壽堂後的夾板層上,發現朝思暮想的隔扇門,裙堵部分因為民國四十九年的六一七砲戰,中彈破損,僅能看見「雨後浮魚」四字和半條鰱魚。鰱魚諧音「連餘」,有著年年豐收、連年有餘、生活富餘的意思,當鰱魚游動的時候,穩健流暢的游姿讓人聯想到如魚得水,多麼舒適快意。
思考祖輩當年以魚寄託主觀情思的用意,我多次考察和比對畫稿,決定以九條鰱魚在水中嬉戲來構圖與修復,俗稱「九魚圖」。九魚是從「九如」演繹而來,出自《詩經·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每一個「如」都是吉祥之物,皆是最誠摯的祝福。九魚嬉游,象徵順風順水,福祿長久,年年有餘。
「桃花流水鱖魚肥」、「細雨游魚」、「雨後浮魚」和「思食武昌魚」四幅圖,獨特的寓意瀰漫在整個生活空間,塑造「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氛圍。我在此觀魚,記錄故事的起點,觀察、體會和認識這棟百年古厝,描寫其中的歷史、文化和風俗,表現人和物的印跡。
無論光陰走得多遠,有魚、水的浸染和薰陶,讓我不斷被喚醒,保持對古厝、家鄉、浯島的文化自覺與自信。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