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別人的囝死袂了 ─俄烏戰爭啟示錄

發布日期:
作者: 施志勝。
點閱率:3,281

英國著名小說家、記者和社會評論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1903年6月25日-1950年1月21日)有句名言:「所有的戰爭宣傳,所有的叫囂、謊言和仇恨,都來自那些不上戰場的人。」俄烏戰爭的緣由及戰況的慘烈凶殘已經烙印在世人心中。
俄烏戰爭從2月24日開打,戰況膠著,雙方數次正式或非正式談判皆無法達成停火、和解共識。在以美國、英國和法國為首的北約組織提供大量情報與武器支持下,烏克蘭軍隊頑強抗敵;尤其是,烏國宣稱,俄國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是烏軍發射的二枚「海王星」飛彈擊中而沉沒,讓俄羅斯人相當氣憤。俄羅斯四月中旬向美國發出正式外交照會,警告美方如果繼續向烏克蘭運送武器,可能招致「不可預測的後果」;但美國立即回應,華府不會改變加強援烏的立場,拜登並宣布繼續軍援八億美元(距前一個八億美元包裹援助僅一週的時間);俄方日前即以試射洲際彈道飛彈回敬,普丁聲稱「這種戰略武器能讓試圖威脅俄羅斯的人好好思考一下。」示警意味濃厚。種種跡象顯示,俄軍正繼續進行整補,重新調整部署,對烏東頓巴斯地區發動新一波的攻勢。
每一場戰爭都會造成難以計數的冤魂,是失去親人者心中永遠的痛。例如,因為中越兩國的領土爭議與邊境衝突,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間,中越兩國交戰,中方稱之為「懲越戰爭」。當年,有一位死在戰場上的趙姓士兵,年僅21,她的母親得知兒子犧牲的消息,悲痛萬分,數度暈厥;而埋著兒子的烈士陵園離自家數個省份,家境貧寒的趙母,省吃儉用20年,才攢夠去陵園的路費,老態龍鐘的她扶著兒子冷冷的墓碑,痛哭失聲,傾吐她20年來一直在悲傷與思念中活著,這一刻,只希望兒子不要埋怨她,為什麼隔了那麼久才來看他。此情,聞之令人鼻酸;而,更多的是,在戰場上被草草掩埋的無主孤魂,這,就是戰爭殘酷的真相!
歷來所有的戰爭,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現象,那就是,交戰國雙方的領導高層,都把自己以及家人的安全保護得很好,卻讓前線的戰士去做生死交關的拚搏;而作戰部隊的官兵來源,大都是屬於社會中下階層的國民組成,這是典型的「死道友,不死貧道。」「莫斯科號」被擊沉,有些水兵的家屬根本不知孩子在艦上服役,收到軍方的陣亡通知,無不傷痛欲絕;其中,尤利婭.齊沃娃一直在尋找兒子安德烈的下落,直到軍方通知她「安德烈已經死了」。她哭著對記者說:「這怎麼可能呢?他只是個19歲的義務役士兵,怎麼會直接上戰場?」與齊沃娃有類似情況的官兵家屬還很多,顯然有不少年輕的生命在沉船中無辜喪生。
俄烏這場戰爭是國際政客各懷鬼胎、各有圖謀,牽涉著更多的政商利益,美國在能源與軍火兩頭賺。最可悲的是烏克蘭人民,至今已有600萬難民外逃,未及撤離者仍將遭逢浩劫,生死未卜。有人說,戰爭,戰死的是年輕人,無辜的是百姓,逃跑的是政客,發財的是軍火商;一場戰爭,暴露出誰才是「藏鏡人」。眼前,歐美各國持續加碼軍援烏克蘭,讓烏國執行代理人戰爭,當生靈塗炭、國土成廢墟,人民流離失所,再多的軍援只是讓好戰者肆無忌憚地揮霍,受害的永遠是無辜百姓。烏克蘭的現在與未來,值得台灣警惕。
看著老美拉攏、慫恿、利用烏克蘭的模式,讓人發現它在台灣問題也採取了同樣的套路。尤其在俄烏戰爭期間,美國某智庫研究員表示台海局勢不穩,必須增加對台灣安全的關注;來訪的前政要與國會議員絡繹不絕,表面上看似為民進黨政府加油打氣,安撫台灣人民的恐慌心理,實則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無疑是在緊繃的台海問題火上澆油;此可由中共方面按捺不住性子,立即以軍演的方式表態看出端倪。
閩南俗諺「別人的囝死袂了。」國人應該思考,我們要去做政客們的炮灰,苦嘗國破家亡、流離顛沛、妻離子散的痛楚嗎?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