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我的祖父蔡開國

發布日期:
作者: 蔡其祥。
點閱率:3,722
字型大小:

當我獨自待在祖廳時,莊重安靜的環境裡,可以找到內心的和諧,作回真正的自己。祖龕上剛點燃的香烟正冉冉飄升,我沖泡一杯印尼蘇門答臘亞齊的黃金曼特寧,坐在太師椅想人、想事。
受到咖啡因的刺激,讓我憶起那塊刻有祖父名字的去思碑。
「金門縣縣長韓福海去思碑記」是民國十八年金門縣鄉紳代表所立,追念縣長韓福海(任期一九二六年夏~一九二九年一月)。原立於後浦城隍廟右側,民國七十五年興建碑林後而移動,現置於文化局的側邊。文末「金門縣公民代表」其中刻有祖父之名,我用手來回撫摸石碑上「蔡開國」三個字,冰涼、堅硬、深刻,一股電流從指尖竄入,直逼心臟。
逐一瀏覽石碑上「金門縣公民代表」的名字,皆是事業成功的出洋客,如吳錦章、蔡嘉種、陳景蘭、蔡世修、薛福緣、李神佑、許乃月、楊允炮、蔡曉東、李觀瀾、許允選、顏臣宇……,他們對家鄉的情感和責任不容小覷,修築宗祠、興辦學校教育、建造防禦碉樓、投入運輸建設、賑濟災荒,回饋家鄉不遺餘力。
蔡開國是我的祖父,生於清光緒甲申十年(一八八四年)。他十六歲時經由水頭渡口到廈門,再從廈門港口搭乘輪船,經香港、菲律賓、新加坡,最後落腳在荷蘭所屬的印尼蘇門答臘中西部巴爺光務。
祖父在印尼創建「元盛行」商號,以收購當地土產甘蜜、煙草、咖啡作物為主,再轉售給荷蘭商人。他還把商號擴展至蘇門答臘西部大城市巴東,經營收購樹乳(橡膠)生意,從當地人手中集貨並作凝固加工,批發轉賣。
一九○九年祖父第一次回鄉,他為人慷慨,樂善好施,引領前水頭蔡氏族親往南洋發展,妥善地照料生活與安排工作,之後族親們輾轉播遷其他地方發展,如:印尼蘇門答臘棉蘭、印尼爪哇島泗水、印尼雅加達、印尼婆羅州島加里曼丹三馬林達、新加坡、廈門等地。
祖父三十四歲時再度返回金門,因為豐厚的經濟實力,於是與伯祖父商討購地建厝置產事宜。
回到南洋,祖父分批匯錢回鄉。民國十四年伯祖父完成購地,開始建屋,邀集石匠、瓦匠、泥匠、大木匠、小木匠、彩繪師、泥塑剪黏師和一位通曉文墨的前清秀才,參與起大厝的工程。民國十八年祖父特別返鄉參與監督,並且主持民國十九年的落成儀式,然後再度下南洋。建築格局為雙落大厝加右護龍後落塔番仔樓,是前水頭首棟中西合璧的建築,內部裝修堪稱一絕,今已列為歷史建築。
鄉諺:「十出六亡三在一回頭。」出洋客多數人或夢斷他鄉,或苟延殘喘,像祖父這樣能創富且數次歸鄉的番客,屈指可數。
黃金曼特寧咖啡的香氣與照進祖廳的日光混合,形成一股溫潤的氣流,圍繞在我和祖父之間。
去思碑也稱德政碑,是碑誌的一種型式,以前官吏離任時,地方士紳為了頌揚其德政,著文勒碑,表示去後留思之意。祖父能作為金門縣公民代表,和有聲望的士紳並列齊名,我感到與有榮焉。
時代在變,家鄉也在變,有遠見的祖父為自己在去思碑中,找到一個序列,不管歲月如何強烈侵蝕,這個空間永遠有他的位置。因為祖父在歷史留下了固定的位置,讓我有機會承接他的榮耀和責任。經過漫長的努力,我考證祖父下南洋的歷程、訪察他在南洋的故居和店址,並到其墓地祭拜、蒐集有關他的照片、契約、帳簿、物件……,總算把自己和從未蒙面的祖父牽上真實又親密的關係。
因為緬懷和感恩,「去思」不僅是地方人民對離職官吏的懷念,於我而言,亦是對於遠去的祖父又深又複雜的情感。
再喝一口黃金曼特寧咖啡,我覺得我不是一個人在喝,閉上眼睛,我看見祖父從遙遠的異鄉回來。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