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阡陌之美─向金門農夫學習

發布日期:
作者: 陳秀竹。
點閱率:2,422
字型大小:

初次,來到東堡的農田,真是讓我驚豔不已!那阡陌無論是南北、東西,簡直有如工筆畫一般,線條分明,植栽像部隊的列兵一般,精神抖擻,筆直屹立於田畝之間,即使偶而風吹過,也是處變不驚,由著清風獨自唱和,它們昂首自在,不問清風、白雲,開心享受自然。
仔細觀察,除了田裡的植栽,找不到一株雜草蹤跡,相信種田的老手都知道,施肥、除草是基本功,春雨綿綿時,春風吹又生,尤其連綿的梅雨季,雜草有了雨水的滋潤,拔草真是要在阡陌間殷勤、再殷勤,要起得比太陽早,收工要比太陽晚,才能讓田裡的草兒清潔溜溜,這裡的農田,是怎樣的一位主人啊!
他的農田阡陌,南北與東西,有如豆腐的方方與正正,很像是拉著一條建築線,打磨出來的樣板屋一般,即使只是一畝良田,都那般的賞心悅目,那樣讓人眼眸沉醉,那一株一株的苗,有如他的家人一般,站在農田裡,沐浴著陽光,享受他即時雨一般的澆灌,感動得,只有用努力成長來回報。
報導文學家楊樹清在接受口訪時,這樣形容文學:
把秧插得漂漂亮亮,一年四季等待雨水降甘霖;牛犁田犁得「阡陌分明」,有些人把田弄得好漂亮,種出來的青菜好漂亮,我認為那就是一篇美文嘛!我覺得創作家楊逵就在大度山的東海花園,他一方面在寫劇本〈送報伕〉、〈壓不扁的玫瑰〉,他這個就是文字的耕耘,楊逵為什麼開墾廣植玫瑰?東海花園我十八歲就去拜訪,我的意思,他一方面用筆耕,一方面用鋤頭,在耕種、在創作;楊逵是最早報導文學的理論建構者。
東堡的農夫,拿起大筆寫不了幾個字,但是犁起田來,大地宛如一張溫潤的宣紙,由著他和牛合作,犁得比別人快,他的阡陌,比別人的田「涇渭分明」,宛如田園寫生畫作,那般風光宜人!
他的韭菜,葉子寬厚有肉,比別人的身材大一號,他總得意的說:
妳都不知道,那些孫兒,最愛吃我的韭菜包水餃了。
他都把收成的青菜往臺北的家寄,因為孫兒都膩著要吃他的有機蔬菜,有時盛產,他也會騎著單車往城裡的菜市場販賣,熟悉的顧客一見他的身影,便擠著來到跟前,搶著買他的菜。
他耕種特別的用心,是從種苗都要精挑細選,他到處尋找好的種苗,為了種地瓜,尋尋覓覓到烈嶼去找「安薯栽」,所以他的地瓜也是有口碑的,就像楊樹清的作品《番薯王》:
行走於番薯田,每有大塊番薯冒出,「啊,番薯王!」這等驚嘆,是從媽媽身上移入的。「番薯王」的多寡,也成了評斷豐收的標準。栽植番薯的過程,如遇雨水浸泡,或牛羊侵入咬食藤葉,那一年的收成,就不容易撞見「番薯王」了。
所以,他的地瓜收成,我每每驚呼:
哇!番薯王,十多斤呀!
我抱在手中,估計著它的重量,真是讓我羨慕與佩服。
他雖然一輩子都和農田相伴,大筆一揮,耕耘出一畝又一畝的良田,他學堂上不了幾天,但是身為老大,他只想努力栽培愛讀書的弟弟,果然「皇天不負苦心人」,弟弟成了大學教授,而他繼續用「阡陌之美」養活了一家老小,孩子個個出眾,最重要的是孩子從小跟著父親行走於「阡陌」,體驗耕種的辛苦與樂趣,這些成了他的「傳家之寶」,最珍貴的生活智慧。
僅以此文向一位金門農夫致敬與學習,他不僅耕出一畝良田,也耕出一位出眾的弟弟。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