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敦本睦族話修譜

發布日期:
作者: 施志勝。
點閱率:3,059

族譜,乃匯集歷史、文化、民族情感及宗族蕃衍之大成。一個人面對自己的祖先,體認天高地厚、親恩罔亟,所以,生時孝敬,死後則祭之以禮,感念恩德,薪火相傳,飲水思源,不忘根本。而家譜或族譜乃維繫宗族血脈的重要記錄,對一個宗族的自我認同和凝聚力具有重大意義。
為了增補新生世代及世系圖新資料,編修族譜乃所必要;而修譜是尊祖敬宗、承先啟後的宗族大事,乃神聖且嚴肅的行為;所以,必須非常慎重,方能無愧於列祖列宗。大陸文革時期,要「破四舊,立四新」,因此,有些傳統優良文化,包括家譜、族譜等等都遭到荼毒,能保留下來靠的是有識之士想方設法,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極力搶救。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改革開放後,人們開始懷念一些傳統的東西,尤其海外歸僑返回故鄉,看到祖祠被毀,心有不捨,紛紛在僑居地發起捐獻活動,大家踴躍捐輸,籌款就地或擇地重建;同時,修譜工作也受到重視。但是,在修譜過程中,兩岸之間散見一些千奇百怪的情事或傳聞發生。
其一,臺灣劉氏某支,系出漢高祖劉邦,為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號曰「彭城堂」。其來台祖懷莞公,官授六品千總,於清乾隆初年由廣東平遠渡海來台,任職台灣府;如今枝繁葉茂,已傳十餘世。數年前,倡議續修族譜,吾友為主事者之一,某次族譜修編委員會中,一位親綠的宗親代表提議「新的族譜就從來台祖開始寫,『中國』的那一長串就不要了」云云,與會眾委員齊聲說「豈能捨棄先人、背宗忘祖?」並引祖訓「駿馬騎行各出彊,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早晚莫忘親命語,晨昏須顧祖爐香……」相勸,強調雖然身在台灣,仍應飲水思源,心懷大陸祖先,切莫自斷根源。
其二,內地(大陸)曾經發生一件荒誕的修譜奇談。某姓氏著手修族譜時,未審主事者限於知識或常識問題,居然突發奇想,說族譜中的名字都要按照輩份的用字來命名,又說,族譜當中的列祖列宗亦應按照這個方式,對照改名,而現存於世者,若未按照該輩份用字,也須改名;這個方案一提出來,群情譁然,大家期期以為不可,尤其幾位有識之士引經據典的說明,族譜乃一個宗族歷史資料,各世各代的輩份族譜上寫的清清楚楚,早期族人大部分皆以輩份命名,但仍有少數是用自己的想法命名,惟世系明確不致紊亂;其次,祖先名字如果改了,那宗祠與家裡的神主牌位及祖先墳墓的墓碑是否要重新雕刻?況且,每年春秋祭拜,他們可找得到座位?幸虧該宗族有識之士挺身捍衛,認為此舉大逆不道,辱及先祖。否則,真要按這個荒唐方案去做,極有可能成為滑天下之大稽的大笑話。
再就是,目前大陸修譜,用的是簡體字,往往造成誤差;尤其繁體轉換成簡體,如果用電腦輸入,經常發生錯誤。例如,我施氏族譜,安溪老家當年修譜時,家父提供的資料都是繁體字,簡體字初稿出來時,發現我們家族登載錯誤達二十幾處。曾想,原始舊譜都是先人用毛筆書寫,而且使用繁體字,現在用簡體字付梓,完成之後,祖宗們若地下有知,能否看得懂?因此,為求尊重歷史真跡,實應以維持原始資料之用字為宜。
國族歷史,在忠於事實,族譜傳世,亦復如此,上可以尊祖敬宗,下可以嘉惠後世。尤其譜牒蘊藏著豐富的家族史料與內容,記載宗族的開發史以及族人遷徙源流與人文變化,乃宗族的歷史文獻,更是族人尋根問祖的重要憑證。是以,今人有意從事增修族譜者,宜以前述三例為戒。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