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樓」舊夢
1990年代初期,戰地政務時期尾聲,我有幸參加米復國教授的研究計畫,申請來金研究。那個時代,地區的旅館相當有限,絕大多數是軍方招待所。初來乍到的我,受到任職於金門縣政府的吳天進(已故)、蔡元友等人的照顧,安排了後浦總兵署旁的「浯江招待所」,作為住宿的地方。接下來4、5年間,每回來金調研,我總是住在這棟白色的小洋樓裡。事隔30餘年,每每想起洋樓內外的情景,總能歷歷在目。
這幢出龜形制的洋樓,入口在浯江街。利用連棟店屋的一戶空地作為進入的路徑。這是坐落於城鎮店面後方的寧靜宅邸常見的做法。進去之後,四周築以圍牆,院落門柱兩側並有雙獅的浮雕。昔日還有一塊勒有「鄧界」的界碑立在基地的外側。在1990年代初期,這塊「鄧界」已經成為地上鋪面之一;10年前,浯江街入口封住,加上洋樓外的圍牆拆除一部分,雙獅僅存單隻。解嚴後乏人管理,洋樓處境令人唏噓。
這幢洋樓的主人是鄧長壽(1888-1963)。他在南洋的名字多半使用鄧重壽。但有關於他的資料十分有限,我在新加坡資料庫的搜索中,找到了一些新發現。其中,一篇於1963年8月9日《南洋商報》由金門會館、新嘉坡樹膠公會、新嘉坡出入口商公會、友竹俱樂部等董事們署名的〈敬告之交〉的訃聞中,有他的生平回顧:
「鄧府重壽先生,原籍福建金門,少時英俊,即為鄰里父老所重視,壯歲南渡,與弟重其、重仁,經商於蘇門答臘之北干峇汝,由於兄弟之同心協力,竟白手起家,創立協德商號,先生秉性豪爽,對社會公益教育事業,莫不盡力興舉,北干峇汝有今日之繁榮,實當時先生與熱心社會人士奠其基礎,遺愛長存,至今該地人士,猶常稱道及之。和平後先生又邀集友朋,創設協和源有限公司於新加坡,業務發達,為本邦有數之樹膠入口商。先生晚景愉快,方期多享清福,不意月來竟一病不起,於陽曆一九六三年八月七日晨,壽終正寢,距生於遜清光緒十四年歲次戊子,享壽積閏七十有九齡,遺德配蔡氏,子三,女一,子皆成家,女已出閣,子孫滿堂……。先生生平,對社會有貢獻,於事業獲成功,對人和藹,家室好合,子孫孝順,且享高齡,福壽全歸,可謂世間完人,其德範足永垂不朽,生順歿寧,已無遺憾。」
訃聞中簡略說明鄧長壽出生於金門,與其兩位弟弟南渡蘇門答臘的北干峇汝(Pekanbaru),創立協德商號,經商有成,熱心公益。1945年之後與友人於新加坡創辦協和源,經營樹膠生意;三子一女均有很好的發展,晚年富裕,德範受人景仰等。
在其他報導中,鄧長壽(重壽)出現訊息不多。一是1930年4月12日一篇名為〈金門學潮〉的新聞中,提到鄧重壽是金門公學的駐金董事華僑。這大致可推想洋樓落成後,他來回蘇門答臘、新加坡、金門之間,承擔了金門本地教育事業的一些責任。此外,1935年4月4日一篇〈星洲金僑回國考察二代表函請星洲金僑備款自寄回鄉購械禦匪〉,記錄了當時新加坡金門會館代表黃肖巖、林則楊返金,假城區的鄧長壽君住宅開會研商一事。
日本侵華時期,鄧長壽在1939年4月2日參加雲廬音樂社演劇籌賑會,當場獻金賑難,獻金50元叻幣,愛國情懷可見一斑。同年11月24日一則報導提到鄧長壽預計擔任華僑冷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於1940年元旦開幕時添購機器達萬餘元,新聞中指出這家公司資本10萬元,聘用職工3、40人,預計每日生產「雪糕二百加倫、冰棒一萬條、芝古力雪糕數千塊;此後亦將兼營水果、魚肉、蔬菜等冷藏生意。…此外尚有小販車一百輛左右…。」可見鄧長壽極具生意頭腦,當時已從樹膠生意擴及冰品生意。1958年金門正逢砲戰,9月28日《南洋商報》提到新加坡金門社群成立「金門旅外同鄉救災委員會」,並進行募捐,鄧重壽出任救災委員。那個年代,海外僑親們肯定惦念著遠方的親友。
鄧長壽洋樓靜靜地衰老,一如移民故事、戰地記憶逐漸乏人問津。但對歷史的失憶,其實是對自我的否定。宮崎駿的「千與千尋」不就是告訴我們這樣的故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