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妙語談機話境界

發布日期:
作者: 倪振金。
點閱率:2,985

境界是感知上的主觀名詞,既是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也是自我的修為及感悟。此過程誠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言:「古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境界是一種妙語談機的感覺。如讀一篇美文,欣賞一首詩歌,文中那感人的細節,詩中那撥動心靈的藝術,都會引起你對生活的回憶、幻想,進而想用筆去提煉自己的生活,抒寫心中的感受。至此,天地入胸臆後的境界,自然清淨空靈、空色不二,尤其是文學。
文學作品為智慧的別樣風情,此風情源於草木人事,莫不有情的感悟;源於際天極地,別有風情的風采。只要你全心投入,自能於字裡行間,感悟出其步步入畫,處處是景的神奇境界,為之而興;為之而憂,乃至為之生、為之死的真諦。
且以《人間詞話》所談的三種境界,更有其步移景換之妙。第一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詞句出自晏殊的《蝶戀花》,「我」上高樓眺望蕭颯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闊水長,案書何達?王國維解此句為: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種境界之語,源於柳永《蝶戀花》最後兩句詞,原詞是表現作者對愛的艱辛和愛的無悔。若把「伊」字理解為追求的理想和志業,亦無不可。王國維則別出心裁,以此來比隱喻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堅定不移,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帶寬終不悔。
而最後的第三種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則是引用辛棄疾《青玉案》詞句。這是藉詞喻事,本與文學賞析無交涉,然王國維卻藉此詞句為境界之至。雖不是辛棄疾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遠意。做學問、成大事業者,要達到第三境界,必須有專注的精神,反復追尋,自有豁然貫通之境界。
然,境界何尋?意以為:因聲求氣也!韓愈、柳宗元、蘇洵等人都早有此說。清代桐城派劉大櫆在《論文偶記》中說:「神氣不可見,於音節見之;音節無可準,以字句準之。」闡述了「神氣」和「音節」之間的關係。所謂「神氣」,是指作品之的神韻及氣勢;所謂「音節」,則是參差錯落的句式,和抑揚頓挫、高下緩急的聲韻。前者需要藉助後者之外在形式表現,通過對詩文「音節」的揣摩,領悟到作品之「神氣」,此即是所謂的「因聲求氣」。而其方法則是誦讀,「爛熟後,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古人之音節都在我喉吻間」。
對於今人來說,此法尤為重要。不談今人早已沒有古人詩文之氛圍,如想進入古人之情感世界,就必須養成誦讀的習慣。只有通過反複誦讀,才能夠形成語感,達到和古人感應契合的境界。這種境界是默讀所不能達到的,周振甫在《文章例話.因聲求氣》中說:「專以沉思力索為事者」的默讀,雖然可以得到啟示,但跟誦讀時「心凝形釋,冥合於言議之表」的狀態,還有所區別,一語道出其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