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還記得Tim的「西方文化與口語」

發布日期:
作者: 洪春柳。
點閱率:3,865

2006年2月,選修廈門大學「博一英文」。博一英文不算學分,但必修,且博士生和碩士生一起選課。我選了Tim的「西方文化與口語」,只因為Tim這名字,一看就知道是外國人。
第一天上課,大班級50多名的學生,除了我和麗美是臺灣來的年長博士生外,一律是青春有勁的大陸碩士生。Tim老師年約30歲,溫文高挺。因為Tim的父親曾派駐中國從事外交工作,所以他尋著父親的足履而來,落腳廈門大學教英語。他強調,他重視學生的課堂參與,有參與才有貢獻。
三十幾年沒碰英文了,和年輕的碩士生一起學習,有壓力嗎?當然。不過,最主要的壓力還不是怕跟不上年輕人,而是怕被老師「當掉」。因此,為了加深Tim對我們的印象,每次下課,麗美和我都要和老師哈啦兩句,由最簡單的「Can I ask」開口,再以「See you next week 」結束。
Tim 的教法很活潑,兩小時的課程,通常,他主講一節課,第二節課則以學生的口語練習為主,所以,想不開口也難。
教材由淺而深,從兩人的交換自我介紹,到兩組的角色扮演,例如老闆與店員、父母與孩子;再到話題討論,如三餐飲食、婚姻關係、宗教信仰;再升級到辯論。然後,借助影片,老師先由《聖經》創世紀談起,接著,希臘文化、羅馬文化……,一直到文藝復興。並要求我們課後自看指定影片,找出問題的答案,再來課堂上共同討論。最後一堂課,Tim以人體的神秘奧蹟結束。
為了參與的貢獻,每次上課,我都是戰戰兢兢,帶著電子字典,豎起耳朵,除了半聽半猜老師在說什麼,還要努力地擠出幾句破英語以交差。儘管辭不達意,Tim老師總是認真聆聽,並以溝通的方式,和顏悅色地幫助我作出比較完整的表達。
還記得上台分組辯論的緊張時刻,題目「大學生工讀,利多?弊多?」,按照辯論規則,正反雙方先各自發言,再互相攻防,第一回的各自發言,我尚可事先寫稿應付,但第二回的臨陣攻防,我可傻了眼、呆了口,幸好,同組的可愛大男孩「出口相助」,才解了我的困境。
摸熟了Tim老師的溫文教學風格,幾位調皮的女學生開始放鬆、放肆起來了,課堂上不停地吱吱喳喳。Tim老師受不了,當場變臉,正顏訓斥:「我的教學工作,氣氛可以輕鬆,但態度卻是嚴肅的。」
6月,可怕的期末考來了,老師事先公布考試方式:4人一組,他以西方文化為範圍,各別問3個問題,再共同討論2個問題。天啊!這難度不下於我少女時代最害怕的北一女音樂考試吧?一向不苟言笑、從不開口唱歌的音樂老師,把所有她彈過的歌曲名單放進紙箱裡,任你伸手隨機去摸,摸出什麼,就要按照歌譜唱出什麼。
兵來將擋,水來土淹,除了準備一般性的大題目外,我還刻意背下一段人體的奧蹟。謝天謝地,3個問題順利過關!但共同討論我就插不上嘴了。」臨時起意,我主動向老師要求,背一段「人體奧蹟」給他聽。這一招有沒有加分作用?不管它。但背完之後,我是心情輕鬆、誠心誠意地跟Tim老師說:「Thank very much !」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