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少數
許多人知我姓宋,常以為我是外省人,其實老家在古崗村,村裡幾乎全是董姓人家,宋姓只有三戶,若加上榜林村的同宗,大概不過十餘戶而已,小字姓,還真算是少數,若要在以宗族血緣為主的島上選舉,大概連個村長、里長都選不上吧?
自小跟著媽上教會,周日是小朋友聚集玩耍的日子,加上周日家中餐廳生意忙,當年我不是太願意去,因為怕回家後遭異教徒的爸奚落一番,畢竟基督徒在島上真算少的,從小到大,小鎮的信眾一直增加不起來,總是幾十人而已。
上了高中,因為數理成績不佳,只得選擇文組,但男生又讀文組,只有一班普通班,其餘除了一班文組資優是男女混合編班,其他班都是女生,文組男生,大學錄取率極低,實在又是個少數「族群」。
然後,高中畢負笈臺北,金門人的標誌在群體中頗顯特殊,讀書時,人家問你有沒有加分,當兵時,因先讀了大學夜間部一年級,方才服役,被連長調侃說「不要真以為你們是大專兵」!
我個性過動分心,不慣於課堂安靜聆聽,我喜歡自己學習,並且多工並進,我善於「困而知之」,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真要打分數,只就表面學習成效,肯定低落不及格,但我應對快速,及時解決,又非他人所能,只是在團體裡,以形式為準,以各類指標而定,我的個性與表現,相對異類,很是少數。
身在少數之中,時顯弱勢,偶有突出,不一定合乎標準,不必然與世浮沉,時感焦慮,偶或憂愁,不敢為天下先,倒是常常想一個人安安靜靜,只是不那麼容易。
媽說「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佛洛斯特(Robert Frost)說「走一條少人走的路」,但在臺灣,常並非如此,一般人大多喜歡從眾而行,不慣於獨行其事。
我喜歡氣氛熱鬧,卻不慣於從眾而行,我常常「隔岸觀火」,沒那麼急公好義,常走一個人的路,抄捷徑、走遠路,就為了避開眾人。
有時我也覺得自己怪得很,但甘於如此,眾聲喧嘩,我獨默默,群眾狂歡,我獨踽踽,每見當紅食物或熱門餐廳,路排長龍,每見必拐轉他去,至於一個人登山、一個人到海邊、一個人唱歌、一個人吃火鍋、一個人上醫院……網路上「國際孤獨指數十項指標」我十有七八常一個人做,不以為意。
我很普通,中人之資,甚至中人以下,偶有表現,常是自我陶醉,當不得真,凡事只因人少做,我做,那還不錯,若同聲一氣,群呼百應,那我就覺得無聊,自願退出。
物以稀為貴,但「人多勢眾」,一般人常以「從眾」為尚,以少為怪,身為少數,我既不好社交,也不從附流俗,自然獨自走向一條人少的路,安靜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