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場所精神的文學再現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4,694
字型大小:

挪威建築理論家諾伯-舒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1979年出版了《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G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施植明中譯,1995),書中闡述了源自古羅馬的人所認為「場所精神」,認為「每一種『獨立的』本體都有自己的靈魂(genius),守護神靈(guaraianspirit)這種靈魂賦予人和場所生命,自生至死伴隨人和場所,同時決定了他們的特性和本質。」而這就是「場所精神」。諾伯-舒茲提醒場所(地點,place),不是物理學向度的空間(space),而是與社會文化連結,進而產生意義與認同的地方。
這樣的概念呼應了海德格在思索西方文明的危機、笛卡爾式理性主體的去身體(disembodiment)問題以及現代人無所依歸的荒涼感時,所提出來「棲居」、「存在」、「空間」與「地方」等哲學概念。海德格:「詩的首要任務是將人帶回到土地上,使之歸屬土地,因此將人帶進棲居(dwelling)的狀態」。在疏離、片斷化、資訊爆炸的當代,文學與場所的交互閱讀,是我們重新找回自己的方法,是安頓身心靈的棲居之所。
顧蕙倩的《想像時代.臺灣山城海》書寫,正是提供了這樣一種路徑。認識她的文字,是通過金門國家公園傳統聚落保存的報導。她來辦公室採訪我。我龐雜地提供了一些資料與線索,分享了我過去30多年來的金門研究經驗與視角。她離開時,我暗自反省,今天的討論能否真正幫上她?但沒有多久,蕙倩寄來了她的初稿,我細讀之後發現,文章不但條理清晰,細膩的觀察與文字的書寫更體現了故事的溫度,讓原本可能失控成政令宣導的文章頓時間成為優美易讀的作品。她的寫作能力令我折服。
這種寫作能力不是用「文筆很好」這麼簡化的一般性讚嘆所能描述,而是作者本身的人文素養對於場所精神的充分認知與再現能力。她將土地、社群的互動聯繫起來,再與經典的文學作品對話,使之成為一種時空交織的詮釋方式,不但讓臺灣的地方(場所)重新被看到,也讓華文的重要典籍重新被理解,更讓讀者可以順著她的書寫覓得棲居的歸屬狀態。
在《想像時代.臺灣山城海》書中,我讀到了她在文學與場所之間、雙線交織的書寫功力,喚起土地與人群之間那些被遺忘的故事。在〈八十八番與楚辭〉一文,她帶著屈原的《楚辭》出發,帶著我們探索1925年設置於臺北市區、芝山岩、草山、竹子湖以及北投郊區的八十八尊石佛留下的遺跡,回溯殖民時期煙雲飄緲的靈場,也重新搭建了記憶與渴望。在〈新高山與史記〉中,她看到了殖民時期臺灣的山林記憶、原住民在人類學家森丑之助等人筆下的樣貌,也掌握到殖民現代性下的奮起湖、阿里山森林鐵路建設、植物學知識建構的開端,這樣的認同、記憶與時空相遇的追尋正如同司馬遷《史記》對於歷史曠野中的想像與重構。
接下來,蕙倩書寫了海洋國家公園的南方四島、玉山國家公園的塔塔加。在〈南方四島、塔塔加與莊子〉中,她刻劃了澎湖南方四島的風土、玉山塔塔加的生態,也採擷了國家公園第一線同仁們用生命的力量推動工作的動人故事;而此時,《莊子.齊物論》是作者面對這樣真實故事的書寫隱喻,莊周夢蝶中的人與物的轉換,不就是盡心盡力投入國家公園保育研究的文學寫照?最後,在金門的時空走讀中,作者連結了《禮記》。不論是宗族聚落的倫理紋理、僑鄉洋樓的移民牽繫、甚至鸕鶿候鳥的識途歸返,在她的寫作中,都是一種文化的回歸,是「禮儀之邦」具體而微的實踐。
不自量力地應允了推薦序的寫作,給我帶來不小的壓力,但也使我享受了閱讀上的快樂。壓力是面對這樣一本時空交織的書寫,我能不能為它多談點甚麼?幫助大家認識這本書甚至是我國國家公園的核心價值?快樂則是優游於這些流暢且易讀的文字中,給了我許多的養分與啟發。無疑地,這本書是一種場所精神的文學再現,雖然不是詩而是散文,但仍帶給我們心靈棲居的可能性。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