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愛國華僑陳國礎
1949年國民政府播遷臺灣,為了確立政權的正統性,並爭取海外華僑一致反共,1949-1951年間僑務委員會曾積極凝聚海外僑社的力量,鼓勵華僑捐獻,發動反共救國運動、組織華僑訪問團回國參觀、鼓勵僑生回國升學、獎勵華僑投資等。而在戰爭初期嚴格入出境管制下的金門,組織勞軍團是海外華僑唯一的、正式的返鄉管道。從《正氣中華報》1950年9月3日第四版的報導得知,菲律賓華僑考察團是第一批訪問戰地金門的團體,團長吳金聘帶領30位團員,在9月2日由上午自臺北乘專機飛抵金門,除了慰勞將士外,並與金門軍政各界首長及民眾代表見面,軍方特意舉行歡迎會。
陳國礎(1899-1969)也是冷戰時期海外僑胞返臺的先導,並對戰地金門有相當大的影響。陳國礎,字肇基,1899年出生於金門榜林村(《金寧鄉志》載東洲人)。早年在家鄉就學,及長進入上海公學肄業。其父陳壬癸,同盟會會員,於越南西貢堤岸(位於西貢河西岸,因此又稱西堤)創辦金順成米行,1918年逝世停業。19歲的陳國礎,奉母命赴越南,初任商店書記,繼與朋友合組德華、開發、福發及景豐號。逐步累積財富後,歷任暨南、福建中學等校董事。他在1924年加入中國國民黨,任越南支部委員。1931年陳國礎組全興公司,翌年創兆源行,同時任堤岸《安南民報》社社長、國民黨駐安南總支部委員兼財務主任。陳壬癸、陳國礎父子,俱為熱心公共事務的僑領,也擔任同盟會、國民黨的海外要員。
1937年七七事變,陳國礎號召組織越南華僑救國總會,當選為主席,並任越南華文報業、越南華僑麻袋商、蛋業、出口商等救災委員會主席,法華越聯誼會常委會委員。1939年作為越南華僑代表,出席在新加坡召開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大會,被選為主席團成員之一。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南僑總會)成立後,被選為常務委員。1940年代表越南華僑各屬華僑回國慰勞團,任第三團團長。1941年日本佔領越南,化裝逃難。在其出走之時,夫人慘遭日軍殺害。陳國礎輾轉回到中國,任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海外部僑務指導委員。陳國礎集僑資分於重慶、柳州創設華僑建設公司,又在西南各省設立分公司,專門協助愛國青年敵後工作,供應戰爭物資。
日本投降、二戰結束後,1946年陳國礎被選為全國商會聯合會中央執行委員、全國商會聯合會常務理事。隨即他轉赴新加坡,任國民黨中央黨部海外部駐南洋辦事處副主席。1947年任僑委會委員;同年,國民黨在新加坡創辦《中興日報》,金門籍僑商鄭古悅受委為《中興日報》主席,社長為陳國礎。作為一位報人,陳國礎面對的是當時南洋各地華人知識分子左傾的局勢,《中興日報》是少數為國民政府講話的媒體。
1950年,陳國礎在新加坡率先組團到臺灣參加雙十國慶,前往金門勞軍且向蔣介石祝壽。在金門,他除了探望父老外,也到部隊演講,分析反共必勝的理由,給前線軍民莫大之鼓舞。同時也因當時國軍進駐金門不久,大都占用民房,軍民雜處,糾紛甚多。陳國礎得知,代居民向司令官反映,並建議軍民分住。1954年3月,他與鄭古悅具名所題的金城鎮公墓入口牌坊落成。1960年代中期,他再次返回臺灣參加世界華商會議,之後再回金門,這是他最後一次回祖籍金門祭拜祖墳。在1950-60年代,陳國礎善用了華僑領袖的身分,鼓舞軍民之外,也讓民間聲音讓軍方了解。
此外,1955年陳國礎曾代表中興俱樂部名列南洋大學建校基金籌委會委員。中興俱樂部係於1938年抗日戰爭期間,由一批親國民黨的愛國華僑為了支持抗戰而成立的社團。社址在絲絲街(Cecil St.)口一座外型半圓的六層樓高大廈的四樓內。1959年後,中興俱樂部為慶祝中華民國國慶等節日活動的場所。室內懸掛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和孫中山遺像。晚年的陳國礎,也任新加坡金門會館主席、佛教總會監察委員、中華醫院名譽院長、浩然社主席、同德書報社副社長等職。
陳國礎對冷戰時期的中華民國僑務及故鄉金門的支持,貢獻甚多。1969年逝世後,金門各界為了感念他,將故里學校命名為「國礎小學」,校舍中央主樓命名為「國礎紀念館」。1970年3月獲中華民國褒揚令。緬懷陳國礎的行誼,也是向歷經顛沛流離、國仇家難之苦、堅守愛鄉愛國情懷的華僑,致上崇敬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