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陳世明教授「腳」字讀音商榷
我們回到陳世明教授說的:「腳,才是約定成俗的漢字,只有不識字的人,才會用「跤」當作腳使用」,他的意思是腳讀做「kha」,卻用讀做跤「kau」來註解,一個是「kha」,一個是「kau」,讀音不同,字也不同,如何能說腳就是跤呢?
「kha」、「kau」,聲母相同,主要元音和韻尾有一個相同。其實在訓詁學上,它們是可以互相註解的。
腳的讀音來自於「卻」,「却」為「卻」之異體字。金壇段玉裁注《說文解字.ㄗ部》:「,卻也。從谷聲。去約切。」今音ㄑㄩㄝˋ。
《類篇.谷部》:「卻,或作却。」《四聲篇海.ㄗ部》:「却,去約切,退也。」《五經文字》云:「卻,俗作却。」《字學三正.體製上.俗書簡畫者》:「卻,俗作却。」
《唐韻》去約切《集韻》《韻會》《正韻》乞約切,羌入聲。《說文》節欲也。从ㄗ,谷聲。《增韻》止也,不受也。《孟子》一書中有:「卻之為不恭。」的句子。
又《廣韻》退也。《漢書.袁盎傳》引卻慎夫人坐。【註】蘇林曰:「卻謂而退之也。」
又《儀禮.士昏禮》:「啟會,卻于敦南」。《疏》:「卻,仰也,謂仰於地。」《韻會》:「俗作却。」
在近代音,「卻」是屬於見母,藥韻,入聲。腳的小韻是,居勺切,三等,開口。上述的文字是在告訴我們:到了聲韻學近代時期,腳已經是「ㄐ」的讀音了。這也就是陳世明教授說的一個字有文讀、白話兩個讀音,ㄐㄧㄠ?盉是文讀,是近代語音的系統;「kha」則是白話音,是中古音、上古音的系統。
中古音中,溪母,藥韻,入聲。卻小韻是去約切,三等,開口。去在今天讀做「ㄑ」,在古代讀做「ㄎ」。所以卻是發「ㄎ」,從卻得聲的腳,自然也發作「ㄎ」的音。
而在上古音中,黃侃系統:溪母,鐸部;王力系統:溪母,鐸部。
綜上所述,用跤註解腳,因為聲母相同,主要元音和韻尾有一個相同。在訓詁學上,有例可循。
現在「ㄐ」的讀音回到中古為「ㄎ」,「ㄑ」的讀音回到中古為「ㄎ」,又是「中古音顎化」的問題。也是我在聲韻學相關文章之始所說的:ㄍㄎㄏ和ㄐㄑㄒ之間讀音衍承的脈絡系統。當然還有洪音、細音,平聲、仄聲的問題。
所以「腳」、「跤」在聲韻學上都是見系聲母,它們的關係是很密切的,不論從文字,聲韻,訓詁上都自有其理論,故而不能偏頗地說:「只有不識字的人,才會用『跤』當作腳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