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探索教育
我曾經是半個野外地質學家,大學和研究所期間曾在金門島、花東縱谷、恆春半島從事地質調查。所以在孩子的自學計劃中,我藉由定期的出遊,帶著孩子認識岩石、地形、地理,一起找尋化石、寶石,也讓他感受我對大自然的熱愛。
這是我一開始設計野外探索教育的動機。
包括我在內的每一個現代人,生活於資訊爆炸的現代社會,我們的大腦常需要短時間內頻繁的開關切換各種不同的工作模式;讀書、開會、打電腦、看手機、回信、瀏覽朋友訊息,這種多工運作會消耗大量心智活動能量,一旦對身體形成認知超載,容易引發情緒異常如低落、焦慮、易怒,甚至會導致智商暫時退化。如果這件事會發生在我的身上,同樣也會發生在孩子身上。
心智疲勞和身體疲勞一樣需要休息,而最佳的休息就是接觸大自然,夕陽、海浪聲、山脈、微風、溪水,都可以幫助我們從心智疲勞中得到釋放,降低「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濃度,並恢復情緒平靜和專注力。
這是我認為野外探索教育的必要性。所以我在孩子的自學計畫中,安排了大量的野外探索活動,以改善孩子的認知過載和專注力受手機電腦影響的情形。也希望藉由野外的跑、跳、攀爬等活動,提高孩子的體能和肢體協調能力,同時減低長時間閱讀和使用電腦的近視風險。
同時,我把多元認知目標整合進野外探索教育,將地球科學和地理學知識學習融入到計畫中。有別於書本知識的明確、精準特質,野外探索教育中,孩子需要面對不確定性、不精確、模糊的真實世界問題,將已經了解的自然科學知識連結到我們的感官,培養對大自然的感知和審美能力。還有,通過與大自然的互動,孩子可以更深刻體驗關於地球變遷、生物多樣性、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管理等議題,建立人與自然共生的認知和情懷。這是野外探索教育可能帶來的優點。
我給孩子一台數位相機,讓他自己在野外探索過程中記錄他感興趣的事物,如花草鳥獸或山川海域風景,這意外的培養了他對事物的觀察力和構圖能力,並且增加孩子對生活周遭環境的關注度。攝影還可以作為一種藝術素養能力,讓孩子透過影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除此之外,透過學習攝影,培養他的耐心和毅力,因為拍攝一張滿意的照片需要不斷的嘗試和等候。在練習攝影的過程中,他也對數位相機技術產生極大興趣,他主動鑽研相機的功能,學習光學特性和成像原理,例如ISO、光圈、快門和解析度等技術概念。
過去一年,我一共記錄了44次野外探索活動,伴隨著家庭環島旅遊的自學活動,涵蓋地質、自然地理、考古、生態等主題。活動照片一半是我拍的,一半是孩子拍的。近萬張野外攝影作品集是這項野外探索活動的意外收穫。
我們到小油坑看硫磺噴氣孔,到野柳看海膽化石墳場、到墾丁看珊瑚礁台地、也到利吉和田寮看惡地地形。寒暑假回金門,更是每天到野外遊走。太武山古道、金龜山尋訪金門最古老的雲母片岩岩層、金沙溪賞鳥、官澳海邊考古挖掘、消失的西洪村探查、中山林雨蝕溝的紅土礫岩、田浦海岸那些激烈岩漿活動印記的彩繪花崗岩、北山斷崖海岸的水晶礦石,都是絕佳的探索目標。
金門真是最適合實踐野外探索教育的地方,山峰、海域、歷史、地理、火成岩、變質岩、沉積地層,各種地理景觀地質構造一應俱全,任意兩個探索地點間車距最遠不會超過25分鐘。值得帶孩子在金門從事野外探索,避開擁擠、喧囂的觀光熱點,讓孩子感受金門自然、田園、山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