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一紙明代的祭文縈繫我心

發布日期:
作者: 蔡其祥。
點閱率:3,546
字型大小:

最近我總是回憶翩飛,不時想起一個名字、一張面孔、一段歷史,這些記憶關乎一些逝者,或關於一些生者。我尋思瓊林蔡氏六世祖竹溪公派下如何開枝散葉,開下坑墘房、大厝房、上坑墘房,上坑墘房下又衍生前坑墘,計有四房。這四房分別居住在瓊林聚落的大厝甲和坑墘甲。
瓊林蔡氏六世祖竹溪公派是一股生命之流,像浮雲一樣漫漫飄散,像河流一般淵遠流長,宗族的氤氳之氣因此蔓延,構成一幅通達活絡的生存圖。我前水頭蔡氏乃下坑墘房裔孫,就是這樣的血脈之情和思念,讓我格外懷念和珍惜。
在吾族的「祭祀掃墓備要」,寫著「清明後一日祭六世祖竹溪公墓文--葬于湖下淵肫山腰」。風清景明,祭祀儀式進行之際,宗族耆老讓我宣讀祭六世祖竹溪公祭文,當我深摯地表達祝辭時,我的靈魂能和祖靈在天上相逢。原文如下:

中華民國○○年歲次○○○月朔越有○日,○○當祭裔孫○○等
敢昭告于
六世祖考竹溪蔡公暨六世祖妣孺人張氏之前曰:
歲序流易,春露之斯,清明節屆,撫景孝思,先靈窀穸,夙安在茲,拜瞻拜掃,虔薦陳詞,神其庇佑,鑒納禮儀,永昌厥後,世代弘禧,裔孫等輪值當祭,謹以牲禮庶饈之儀,用伸奠獻,深愧式禮之不腆,敢冀降格而來歆。尚饗
祭祀是人們為了美好的嚮往,藉著禱告的語言向神靈或祖先祈求保佑,因此促成祝文和祭文文學藝術的生成。這篇祭文講究對仗,言辭凝練,語言節奏疏密有致,緩急有度。表明後世對於祖先的讚美、感謝以及自己的心願。感懷之作,能獲共鳴。
瓊林蔡氏第十三世至十七世,文風鼎盛,科舉人數變多。明朝中葉正德年起,首位貢生就是竹溪公派下,到明末崇禎年止,計四位進士、三位舉人、九位貢生、四十位生員,名列官宦,成士族之家。他們具體表現於家族的活動是參與修族譜、家廟祠祭、祖墳墓祭,其中的祭典儀節與祭文都是出自飽讀四書五經的家族能人。例如清明祭竹溪公后土祝文,全文如下:

中華民國○○年歲次○○○月朔越有○日,當祭弟子蔡○○等,謹以牲禮、庶饈之儀, 敢昭告于
本山后土之神曰:
惟神之靈,陰陽是理,成陰之安,錫陽以祉,呵護先公,嘉祥萃祉,祭掃墳塋,永綏福履,趨拜靖恭,對越咸喜,伏祈妥侑,孫曹蔚起。尚饗
《禮記‧禮運》:「陳其犧牲,備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鐘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與其先祖。」鄭注:「祝,祝為主人饗神辭也。」祝是主人向神或先祖請求庇佑之文。《周禮‧春官》:「蓋巫以歌舞降神,祝以文辭事神。」祝文是讚美神靈,向神靈祈福禳災的祝辭。
寫祭文和祝文須熟讀四書五經,文以載理,體現儒家的倫理觀和道德觀。透過文字把對死的思考轉換為對生的價值追求,使個人的生命昇華,實現精神的內在超越,讓傳統文化、宗族精神與祭祀儀典延綿於世。
這篇后土祝文格調穩重,音韻和諧,文字精鍊,讀來真切如初。吾族瓊林蔡氏每年祭祀掃墓時,都會誦讀祝文和祭文,態度是虔誠的,眼光是真摯的,以此繫緊血緣宗法家族的紐帶。
我跪在墓前,一朵花、一棵樹、一塊石,都承載著祖先的陳年往事,香煙裊裊讓我充滿懷想,想像他們曾經洋溢著蓬勃生機的血肉之軀,勾勒他們堅定前行的曲折足跡,銘記他們對家族拚搏的無私貢獻。沉浸在宗族源流的過去,用情感浸潤往事,打磨我知道的情節,挖掘時光縫隙裡潛藏的暗香,揭開那些讓人心動或心痛的細碎鱗片。
那些曾經在此生活的人,雖然被土地埋藏,被歲月遺忘,我欲用一紙寫於明朝的竹溪公祭文,歷經五百年之久,真意不變。用感思之作撥開塵土,撫今追惜,用清揚的聲音衝破時空的限制,將心中的感謝、讚嘆和緬懷再說一遍。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