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窺金門陶瓷的彩繪藝術
我讀《金門縣志》,對金門陶瓷廠的建廠與變身,頗感興趣,根據80年版《卷七‧經濟志》的記載,陶瓷廠始建於民國五十一年,是戰地司令官王多年將軍倡建的,起初是為開發金門瓷土,培育金門子弟具有專長技能,有所工作,故生產初期以燒碗等粗俗產品為主,故稱「碗廠」。
凡事均需人為,陶瓷廠建廠至今,自然每個歷程,均有一些關鍵人物,比如創建時代「台灣師範大學工教系畢業正在金門服役之陳贊祥襄助,從事技術研究與設計」,之後金門縣政府也選派「優秀青年李國傑、顏達仁、楊國仁、許永贊、洪繼宗等五人,赴台接受專門訓練。」,在陶瓷廠老人的口中,早期尚有甚多本事的莊恭圓,燒窯老將的楊金貴,他們都是金門陶瓷廠的沙場戰將。
金門陶瓷廠從一開始的燒碗,到後來製作仿古陶瓷,又從民國五十七年起「為總統蔣公華誕,製作祝壽酒瓶,每年一式,以迄六十三年,共為七種。」(據悉,蔣公祝壽酒瓶是由莊恭圓設計,楊國仁製胚。),這期間也是諸多陶瓷酒瓶產生之際,這種種轉身,都是金門陶瓷廠蛻變的關鍵時刻。
五六十年代,陶瓷廠積極增資,改良廠房設備,提升瓷土品質,更新燒製技術,到了六十年代,終「使金門瓷器胎質成功地進入細緻硬瓷境界。」
我注意到《金門縣志》的一段記載:「七十一年十月聘請陶資界專家楊任群先生駐廠傳授彩繪書畫及產品設計」,這應該是金門陶瓷彩繪開始吹起號角的時刻。
金門陶瓷廠歷年的彩繪藝師,約可分為幾個階段:民國61年以前有呂榮和,李遠來,孫炳妙,蔡秀華,鄭永超,林志勇,楊金嬌,楊明惠,黃媽平等人;民國61年之後有莊有助,王全台,吳江河,洪榮生等人。
此外當時金門中學有開設陶藝班,第一屆畢業生有董加添、林玉,之後幾屆又培養了洪壽森,李寶羨。民國71年,陶瓷廠生意興旺,廠長葉德輝又招募陳彩雪、陳彩驊加入。此外如董玉玲、盧根陣是由民營的宏玻陶瓷廠轉入公營陶瓷廠的,這些人才,陸續匯集到金門陶瓷廠,光大了彩繪班的門戶。
彩畫班的藝師,在互相觀摩學習之下,火候逐漸養成,他們藉由仿效故宮青花瓷,或是臨摹畫冊,苦學有成。天賦加上努力,讓他們成名立萬,成為金門陶瓷廠的尖兵。
我對金門陶瓷彩繪的關注始於收藏,這幾年,我除了收藏早期的灌模藝品,比如彩繪坐姿觀音,白瓷土地公、婉淡青裸女、戰士筆筒、雙人頭、蔣公瓷像;以及各種杯皿,像是花盆、酒器、茶壺等。
我收集的花瓶,有青花、彩繪、刻畫的;有方形、琵琶、圓筒的,樣式造型很多樣,我欣賞的是它們均是手工畫,有花鳥、山水、亭臺、樓閣、松鶴、錦鯉、麒麟、龍鳳、仙姑、壽翁、春蘭、夏荷、秋菊、冬梅等畫題,內容豐富多元。
有一陣子,我還使勁收集各款氣鍋,數量要算好幾個連隊,滿滿的架子堆疊著,也不知怎的,愛這麼瘋狂的收集,完全是因為每一個氣鍋,都是手工畫,不是貼紙,才讓我喜歡。
我也收藏早期陶瓷壽桃,那種尖頭胖肚,緋紅顏色,從高可及尺,到小至巴掌,可以一系列排隊,像站衛兵一樣,很有看頭。壽桃的青松白鶴,以及瀑布山峰,主從有別,遠近得宜,一種賞心悅目的祝賀喜氣自然洋溢。
我更意外收到一顆郝柏村落款贈與友人的大壽桃,料不想此桃竟淪落天涯,被我網拍購得,給有一種人走茶涼的感概。
金門陶瓷,雖然有人批評瓷土不夠精細、畫工不夠靈氣,匠氣多於靈氣,但在我看來,他們比之早期的大陸漳窯,或是台灣的鶯歌窯,自有一份古樸之美,這種具有地方性的產品,其價值本就不在精細與否,它本來就應要有「個性」,這正是它可貴之處,這正是金門陶瓷的本色。
陶瓷藝術,比之紙絹,差別在於:「保存年限久遠、質地堅硬、立體感強、創作技法多樣。」,(朱希睿‧景德陶瓷學校副教授2023)因此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陶瓷彩繪是以陶瓷為本,將書法與繪畫結合在一起,它是經文詩歌的載體,其立體造型與布局構圖,所呈現的視覺美感,是多重藝術的組合。
我看金門陶瓷彩繪,頗能講究畫題的主從疏密以及適度的留白,有輕重遠近的透視感,而書法運筆的氣勢與線條的氣韻,甚具魅力與精氣神,給予視覺的感受是舒適美好的。
尤其因為它們是金門的,我就多了一份偏愛,在我的心中,不是陳列在故宮的,才是寶,只要具備地方特色,就足以珍惜,所謂越鄉土化就是越國際化,正是此意。
只是這些鄉土繪師的作品,少有落款與印章,我有心要加以追蹤,以尊重他們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