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知道「碧山的呼喚」
日前,帶著30餘位師大設計所、東亞所的在職專班學生考察金門。我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這些在設計領域素有成就、或是於公務體系服務的在職研究生們,能夠認識金門、喜歡金門,並以自己的專業為金門把脈、提供建言。在出發前幾週,我利用課堂時間講述金門的歷史文化、環境風土,讓他們先有一點基礎的認識,「行萬里路前,讀萬卷書」。
碧山,是考察行程的其中一站。當天上午,睿友文學館的陳長慶館長佇立於前廊,迎接著我們的到來。許久不見,館長依舊健朗,我們四手緊緊相握,不需太多言語即可傳達彼此深厚的問候。在梅雨季節,館長體恤被雨淋得有點狼狽的我們,特別準備了溫熱的洛神花茶及點心,讓大家暖暖心;稍作安頓後,我邀請館長為學生們上課,他除了介紹睿友學校的歷史外,也把近年來文學館的活動向大家說明。
在娓娓道來之中,長慶館長回憶起2002年「碧山的呼喚」活動,更以優美的金門話向現場的同學朗誦起當時他所寫的一首詩〈阮的家鄉是碧山〉。這首詩像是一部動態的畫作,將碧山聚落的風土民情、溫潤人文的畫面敘述出來,也把閩南語的優美風韻表現得淋漓盡致。
聽著館長的朗讀,彷彿穿越時空,讓我的思緒浮現當年為碧山所策劃舉辦的「碧山的呼喚」。
當時,我受聘於高雄應用科大金門分部的觀光系,學生來源有二技與二專的兩種學制,前者主要是金門當時各機關的進修人士,他們擁有豐沛的社會經驗;後者多數為臺灣本島考過來的孩子,充滿青春創意。我常利用課堂之餘,將金門當成一座大博物館,帶著同學們深入去欣賞。
另一方面,金門東半島的聚落除了山后中堡外,並不為其他人所認識,遑論古蹟或歷史建築等歷史身分的賦予。碧山,是其中一個我認為資源非常豐富且極具潛力的地方。於是,我和當時文化局的曾淑鈴討論,可否將我對碧山的了解轉化成一場體驗學習的活動,並強化碧山的居民對自己的聚落認同,進而支持文化資產的保存及活化利用。淑鈴姐十分支持我的想法,我很快擬定了一些構想後,向李錫隆局長報告,也請教了陳長慶、陳順德等碧山的意見領袖,大家都覺得非常好。由於並不需要文化局額外支應費用,可行性也高,「碧山的呼喚」就這樣粉墨登場了。
「碧山的呼喚」主要有二個部分的活動。
一是在睿友學校前廣場舉辦園遊會。在金酒公司服務的在職專班學生,為我找來金酒的攤位,免費提供雞尾酒調酒的品嚐,為金酒行銷。社區媽媽們動員起來,製作了各式各樣的手工糕粿,讓參訪者大為驚豔;還有一些其他村子的手工藝品。當然也擺出了文化局的各種出版品。這些攤位全部是由進修推廣部的二技同學張羅而來。這些學生日後晉升為科長、廠長、局長等金門地方要員,當時已經可以看出潛力了。
一是將碧山的代表性建築物、聚落人文景觀規劃成一個類似大地遊戲的闖關活動,讓小學四至六年級的學生體驗。二專的同學們以睿友學校、陳清吉洋樓、小宗宗祠、昭靈宮為主,以遊戲互動讓小學生認識僑村的歷史與空間、祭祖文化、民間信仰。當二專的同學們認真地講述陳清吉洋樓正面楣樑上的「Union Is Strength」(團結就是力量)、印度兵、划舢舨等泥塑時,而小學生被吸引而專注的畫面,迄今難忘。
當然,陳長慶創作的〈阮的家鄉是碧山〉更為活動畫龍點睛,各界讚譽有加。我們第一次讓碧山之美被外人看到,也讓碧山人再次肯定自己的村子。這是當時以社區營造的方法推動文化資產保存及活化的策略。經過2002年之後,碧山的知名度已然打開。我進一步以「城鄉風貌競爭型」的規劃設計提案,成功地繼陳景蘭洋樓之後,為碧山爭取到6,000萬元的經費進行聚落修景。同時也協助了睿友學校的修復。當然,這後面仍有許多故事,日後有機會再說。
今日的睿友文學館風華再現,碧山村仍然生機勃勃。碧山仍在呼喚著大家,期待各位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