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歸去來兮辭
近期與友人聚會,聊天話題不免圍繞在工作、家庭,接著便是一群中年人開始抱怨,工作環境、同事、主管如何如何,薪資又是如何如何,到最後,自然而然就提起提早退休的話題。於是大家開始忙著計算若退休需要多少錢才足夠度過餘生,不僅要考慮過日子、還要考慮生病、旅遊、照顧兒女、父母……等,結果一算二算下來,大家得出結論就是:還是要做滿到65歲退休才夠,就連友人中較會理財的W,也抱持此一看法。
就在大家感慨系之之際,國學底子深厚的C忽然冒出一句「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眾人不禁被他突如其來的舉動逗笑了。這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兩句,高中時曾經背過這篇文章,早已忘掉大半,但這兩句卻還清楚記得,翻譯白話就是:人生在世,能有幾時,為什麼不按自己的心意,欲進則進,欲止則止呢?年輕時總覺這還不容易?無非就是換份工作罷了。但對中年人而言,家庭與事業的雙重壓力常常讓我們難以平衡,在追求事業成功的同時,我們也承擔家庭的重任與期望,因此要做到曷不委心任去留談何容易。
於是乎,找了個陪小孩玩的藉口,在友人家中沙發上,用手機重新再讀一遍《歸去來兮辭》。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重讀經典總能帶來全新的感悟,年輕時初讀此文時,只是被其文采所折服,而如今步入中年後,再讀《歸去來兮辭》,卻能深刻體會到其中蘊含的關於生活真諦的哲思-人最好的認知,莫過於順應本性生活。真是年少不解歸隱意,中年方知是智慧。
第一段,陶淵明以自身的經驗告訴我們,違心而活只會帶來更多的痛苦和困惑。關鍵在於認清自身的真正需求,找到讓內心平靜的方法。「既自以為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正如尼采所說:「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陶淵明選擇歸隱,並非出於逃避現實,而是對本性生活的一種順應。這個選擇源自於他對自身需求的深刻理解,亦是在經歷了官場沉浮後的清醒決斷。
第二段中,他以詩意的筆觸描繪了他歸隱田園後的恬淡生活。「引壺觴以自酌」、「園日涉以成趣」、「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這種生活雖然簡單,卻充滿了內在的平和與滿足。他寫道:「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這些日常的細節,展示了他如何在平凡的田園生活中找到心靈的安寧與喜悅。對現代中年人來說,這種生活方式或許顯得遙不可及,但背後的哲理卻值得我們深思。我們不必完全複製陶淵明的隱居生活,但可以從中學習如何在忙碌的日常中尋得一隅寧靜,如何在平凡的時光裡發現幸福的真義。
末了,陶淵明以其獨特的視角,揭示了他對生活的深刻洞見,特別是在面對人生困惑和抉擇時,給予中年人莫大的啟示。「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順應自然的變化,坦然接受命運的安排,這樣才能真正找到內心的平靜與滿足。希望大家都能從陶淵明的智慧中汲取力量,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