菽光亭
昔果山源山宮前計畫興建一座亭子,由我負責命名。因希望將該亭與昔果山的歷史相連結,經過幾天的反覆思索,我從縣志中本地的舊稱「菽藳山」得到靈感,將亭子取名為「菽光亭」。這個名字不僅與地名有淵源,更寓意著希望與光明。我提出此名後,金寧鄉鄉長、本村村長、社區發展協會理監事及地方士紳們均讚賞不已,認為此名既具有歷史內涵,又有美好的意境。
在初步構思亭子上的對聯時,我擬定了上聯為「菽山先民造家園」,下聯為「光耀鄉梓聲名遠」,希望闡揚先人們在這片土地上的辛勤耕耘,展現傳承與感恩之心,以及強調本村的光輝歷史與成就,寄託對未來繁榮發展的祝福與期盼。讓「菽光亭」不僅僅是一個建築,更是一個承載著歷史與希望的象徵,成為本村重要的文化地標。
後請本縣書畫文學家吳鼎仁先生賜正,對聯修訂為「菽山先輩家聲肇,光里桑梓鄉土興」,更為精練而具美感,充分展現先輩們的奮鬥精神與貢獻,同時強調了對故鄉的深厚情感與對未來發展的殷切期望。因此,在金寧鄉公所及村內人士之共同努力下,「菽光亭」順利於112年12月21日竣工,如今成為村莊的重要文化地標。這座亭子不僅象徵著歷史與希望的交織,亦成為村民共同的驕傲與寄託,讓人感受到昔果山村歷史的厚重與未來的光明。
昔果山原是一個濱海小漁村,卻以「山」為名,很是特別。早期為一貧瘠的紅土丘陵,鮮有人問津此地,但因漁產豐富,吸引諸多移民人口來此謀生,如翁姓、余姓、吳姓、林姓……村民陸續遷居本村,以海為生,萌生出樂天知命的個性和與寬闊的大海搏鬥不畏艱難的勇氣,開發紅土豐沛能量,更孕育出村民愛鄉、愛土、愛海之情懷。雖然因紅土礫石層的影響,農產不如其他村莊豐厚,但獨具特色的紅土花生以其堅實甘脆而享譽全島。
昔果山雖是多姓村,但居民互相包容,共榮共生,以信仰凝聚村民精神生活成為一股重要的力量。從源山宮、法主天君廟、楊遊府與風獅爺等神明的護佑,使村民能在信仰的活動中形成彼此合作與關懷的共識。這片紅土台地雖然貧瘠,但卻蘊育出村民堅毅、勇敢,敢與大海拚搏的精神。尤其,金門開放觀光之後,本村由於位居島嶼的中間區位,開展了居民不同的思維,因為本村特殊的地質條件,其豐沛的地下水吸引了金門酒廠來本村增建新廠,帶動就業機會,也吸引了新移民和新產業進駐本村,為村裡注入活力,增進本村的經濟發展機會。
如今,隨著村莊的發展,菽光亭不僅是一個靜謐的觀賞點,更成為舉辦各大節日和社區活動的重要場域。無論是春節時分的燈籠節慶或源山宮廟會,還是夏季海洋文化的海洋祭,菽光亭都成為吸引居民和遊客們聚集的場所。菽光亭更成為教育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據點,承載著本村的歷史故事和文化傳統。它的建立彷彿為這片樂土注入新生命,讓歷史與現代在此交匯出獨特的風采。無論是清晨的第一縷曙光,還是黃昏的夕陽,都映照著這片土地上人們的勤勞與智慧,見證著一代又一代的奮鬥與夢想。
近年來,本村人才輩出,包括上市公司董事長、知名文學家、中央政府高階官員、全球百分之二之頂尖科學家、教授、醫生、校長、多位地區行政官員及十多位博士等,這些成就展現了貧瘠環境下所孕育出的拚搏精神,成為激勵後代子孫們奮發向上的動力。
如今的昔果山村,不僅保留傳統的風俗和文化,更融入現代化的發展理念。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和經濟的發展,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菽光亭」此名見證這片土地的過去與未來,而此亭業已成為象徵昔果山永續發展的精神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