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武山與龜山島的聯想
中午驚覺今天下午似乎有什麼活動,趕緊打開記事簿,是中華民國筆會名家講座,名作家簡媜主講:一個散文學徒的懺情錄-會長廖咸浩主持,身為會員盡可能出席。何況簡媜在我心目中是分量極重的作家。於是匆匆趕往會場。
年紀不大的簡媜頂著一頭銀髮,有智慧有自信銀髮更顯自然磊落。
簡媜說:離開宜蘭時候看到龜山島會流淚,因為要離開家了。回家路上看到龜山島也會流淚,因為快到家了。我告訴她:我們的太武山也是,看到,心就安了。每個人心裡都有這樣一個地方。然,個人並非要與簡媜相提並論,而是太武山之於我也是人生座標。
簡媜演講本身就是一篇極佳的散文。
從她出身地冬山鄉冬山河說起。然後看到祖先墓碑上的南靖,一路尋根至漳州。再就她如何踏上寫作之路,齊邦媛老師也是她文學引領者。從她所出的書擬出重要大綱,娓娓道來,學識淵博引人入勝,用詞遣字優美,語調幽默,且處處學問。
她說先生退休單位給予獎牌寫著二等獎章,日日看越看越不順眼,怎麼會二等呢?感覺不夠好,好的不都該給一等,先生說按年資算。簡媜某日拿著剪刀膠帶,自己把它改成上等,在場聽眾哈哈大笑,既幽默又可愛。
文學,是編織時光記憶的一門藝術,但是有步驟。演講內容循著:
步道一;當一個繆思少年在荒街上沉思(成長史)。
步道二;散步到芒花深處(人生)。
步道三;老朋友相對論(對話)。
步道四;一個人的荒徑(私語)。
她的成長史和我們小時候一般荒涼貧困,讓我想到龜山島之於她們和太武山下的我們,真的是五十步和一百步,不相上下(當然文學成就不能相提並論,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她可是我仰慕的散文大家)可她的童年經歷暴風雨初至時,大人們急著搬運穀倉內稻穀,搶救日用器物,七八歲孩童必須遵從指示,火速至竹叢縫、草垛上搭救被風雨嚇呆的三兩隻雞、鴨或是揹起竹籮至菜園拔光所有的蔬菜……這段往事的描述標題是:「啊!無邊的孤獨,我在這兒!」水是唯一的存在,做大水是冬山河流域孩子們的共同記憶,平等且沒有階級之分。大自然的種種現象,夏秋之交,颱風破空而來河水暴漲,淹水速度如眨眼,轉瞬間,水淹腳踝,不一會兒,爬上小腳肚,說幾句話的功夫,已經到膝蓋高。人以為土地遼闊無邊,得下多大、多久的雨才能積水一吋,道理沒錯,可惜全被洪水破解。簡媜語調柔和,聽起來驚心動魄,彷彿這畫面就在眼前。
這些過程會對映到我們,太武山下的浯島未曾讓我經歷如此狂風暴雨,可也一直生活在物質匱乏的日常。
她的文名廣為人知,仍然謙沖自牧,雲鬢時光至霜髮歲月,步履堅定,至今不輟。聽她演講如沐春風,尤其她近著《一個人漫遊,古典森林》〈造夢土的人〉陶淵明詩帝。〈一個神慕戀一個仙的故事〉杜甫與李白詩聖與詩仙。〈一生苦霧〉李商隱詩魔。
這本剖析四位大師的書,讀仔細了猶如在眼前,簡媜說:作為讀者,遲了千年欠你的那顆眼淚,終於掉下來
。演講末了她用一首「驛動的心」送給李商隱。
人生,是尚未收割的田地。文學,是已經收割的人生。唯有文學才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