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紅龜粿的牽掛

發布日期:
作者: 許維民。
點閱率:1,879

我喜歡收藏老粿印,各式各樣的粿印,有木材雕刻的、有陶瓷模燒的、有白鐵鑄造的,其中以木頭材質為大宗,有植物漆的,有保持木材原色的,不同的材質,不同的色澤,呈現不同的美感。
我擁有的粿印,有大有小,最大的頭尾超過40公分,小巧的只有食指長,真正是環肥燕瘦,大珠小珠落玉盤,目不暇給。
閒暇時,我偶會把一落疊的粿印,攤在桌上,逐一拿起,在手中掂量,翻視雕刻的紋路。一般長版型的粿印,基本上是雙面陰雕,一面刻龜、一面刻桃,而側邊的狹長面,則是雕刻連鎖錢紋或是一尾魚。
而短版型的粿印正反面,一面雕刻狀元騎馬,一面雕刻歪尾桃,側邊則是寫實的豬、羊,以及連鎖錢紋等。基本上,在閩南,台金廈門漳泉一帶,粿印幾乎都是如此造型。
刻得好的粿印,線條纖細分明、生動鮮活,對視覺來說是一種享受,很有溫度,因此我每次踅摸到好看的粿印,一種陌生又熟悉的快感,總是驅上心頭,總是拎起來欣賞,不自覺的掏錢換了它。
好看的粿印才能壓出好吃的粿,講究的金門婦道人家,作粿嚴求刻劃分明的粿印,才能壓出有稜有角的龜桃魚羊豬,加上細心掌握的火候水氣,才蒸得出好看又捨不得吃的紅龜粿。
昔時金門人作紅粿,是應節應景,逢年過節,或是家有喜事,才會看到一群群婦道人家圍聚在一起,談天說笑作粿。昔時一個粿印,常是東家借來西家借去,好幾家共用的,為怕遺失,一般都會在粿印上,以毛筆字寫上主人的姓名,都是傳世好幾代,這就是粿印的遊戲人間。
昔時作粿,家戶的鼎灶,生起溫暖的柴火,大鼎的水氣直竄蒸籠,兩支香的功夫,紅粿碰凸鼓起,離火後,三姑六婆會一起評鑑粿的色澤、紋路,要水紅色,紅裡透白,紋路清楚,才算成功,若是豬肝色,紋路模糊,就會檢討是不是揉粿粹時,番ㄚ紅加太多,拌地瓜的比例不對,總是互相安慰,互相取笑,求進步。
金門紅龜粿崇尚「水紅色」,因此在一桌的供品中,它雖是重要的角色,卻總是微豔不奪目,似乎這就是金門人的「英雄本色」,不喧賓奪主,知所拿捏。番ㄚ紅下多下少是關鍵,輕則慘白,重則濃艷,都不是好看的顏色,全憑經驗的累積,這似乎反應了金門人的脾性,平淡自然,謙虛內斂,算不算是一宗平民美學!
金門的紅龜粿,通常內餡有二種,一種包綠豆沙,一種包搗碎的花生砂糖,綠豆沙吃起來綿密溫順,「土仁粿」吃起來飽滿紮實,爽脆芳香,是兩款南轅北轍的口感。
從前紅龜粿,都是自家作,我家作紅粿,是在莒光路中街的布店,那時鄰家的巧女阿姨、奇香餅店的惠ㄚ阿姨、璐璐服飾店的秀珍阿姨,幾個人會圍聚在母親的布店二樓,蒸番薯,揉米粹、捏塊、包餡、壓模、反貼粿紙,擺入蒸籠,幾位婆婆媽媽在笑談間,一籠又一籠的紅龜粿出爐了,滿屋飄散著粿熟的香味,待粿半涼,吃起來像似麻糬,又勝過麻糬,記憶深刻。
我愛收藏老粿印,是一種物戀,我喜歡端詳粿印上的圖像,感受雕刻之美,揣測刻匠的心思。我喜歡吃紅龜粿,想像一群沒有受過美學訓練的婦道人家,為什麼會凝結出「水紅色」是金門紅龜粿最佳的色彩,那種含蓄有情,不喧譁奪目,又是怎樣的處世哲學?
一個老粿印,在昔時的社會,流走過許多戶人家,串連起許多戶姑姨舅妗的感情,粿印似乎最懂得世間的人情世故。
金門水紅色的紅龜粿,神明滿意,祖宗適意,人們愜意。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