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頻
冗長的年假轉瞬即逝。年過半百對年節的企盼淡了,除了年前幫親友搶票、年中走門踏戶、年後機場送行外,真的也沒啥特別的;一如既往的嗑瓜子、追劇、聊八卦,一般般的人生日常。
當然,面對適婚期的子姪輩,更常被追問的就是終身大事。做為過來人自然知道,問這種事是很顧人怨的,有沒有、合不合、要不要只有當事人自個兒清楚,真要刨根究底,親密家人都不一定「得勁」,何況是一干看戲的呢!惟有趣的是,現在的年輕人或許對婚姻不甚嚮往,卻十分關注「三觀」問題,因為有不少孩子在被追問時,總會不自主的冒出「三觀不合、不正」之類的評語。
什麼是三觀?常聽卻不解其義,年輕人通常也只答得出「人生觀、價值觀」,查了一下,方知還有「世界觀」。再細看原來還是源自於中國共產黨要求加強領導幹部「黨性修養、樹立和弘揚優良作風」;現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同樣也以三觀要牢固樹立要求中國共產黨黨員。呃,還真是意外的收穫,但也不悖逆,兩者之間對於世界及人與世界的關係有恰當,且符合客觀事實的認知,並對於人生中什麼是珍貴的,與其行為與選擇架構的價值體系相契合,道理上,應是最合拍的人生伴侶,相信這樣三觀契合的兩人相處起來,更能溝通無礙,日子更能過得順暢愜意才是。但,或許有人也不以為如此。
想當年,阿娘跟我說,「過日子要找互補的,才能細水長流。」,乍聽似乎有那麼點道理,但或許大家也會有我當年的疑問,「這不代表我或她,總有一人要當受氣包?」,如今已經不記得阿娘的回答了,顯然就不足以說服人。然而,這種立基於陰陽互補、剛柔並濟的論調,在這或哪都找得到適例,當然也會有人說,「與其找互補的,不如找『對頻』的,一輩子雞同鴨講,該有多憋屈!」,這般說法和三觀相仿,只是對頻的說法感覺沒有那麼高大上罷了。但過日子要什麼高大上呢?人生一世或許平平無奇,合不合適也只有自己知道,父母或許能引導你的部分人生,但路還得靠自己去走,甜苦也得靠自己去嘗,幫是幫不過來的。
三觀追根究底就是自己對人事物地的通盤認知,或可能因任何狀況制宜。當然也有人說,那是個性問題,「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性格決定命運,人經社會人情淘洗,待到一定年歲大抵變不了了。確實,人生百樣,一間教室、一處職場有著各式各樣的人,我們看人多少也帶著成見,更直白的說就是「貼標籤」;標籤怎麼來的,從待人處世接物而來,觀察重點自然也在三觀正不正、合不合,與自己是否對頻。當然如果我們只將對頻解釋為類同的人生態度或價值觀,卻也狹隘了;如俺娘所言,許多人終其一生的伴侶、好友都是具有互補性的,互補不見得就不對頻了,我更願意將其理解為:頻道對了就能接收到特定範圍內的語音,不必然便是三觀板正、悅耳動聽;能理解彼此的立場,為對方著想,才是最高指導原則。
《哪吒之魔童降世》片中言,「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怎麼努力都休想搬動。」帶著成見看人、識人無可厚非,但時不時的換個角度,易地而處,辯證思維,三觀便可以更開闊,合不合拍、對不對頻端看你的界限為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