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貓公石的文資價值
「貓公石」這個名稱源自閩南語褭孔石(niau-khang)的諧音,其原來的名稱是「鐵質結核層」。這種岩石是經由海水溶解的持續作用所形成,呈現各種不同的漸變形貌。主要分布於金門的烈嶼埔頭、古寧頭、嚨口,以及北海岸(后江灣)一帶,外觀為深色且多孔的岩石,主要成分為氧化鐵,故外表為鐵鏽色。
貓公石主要的形成原因是由沉積岩紅土層中的鐵先向下淋溶到長石質砂岩與經風化後的高嶺土沉澱形成鐵網紋結構,再進一步受海水沖刷移除高嶺土,形成多孔的外觀。此外,貓公石的形成還與古代九龍江的河道沉積有關,這些沉積層歷經長時間累積,構成了金門島中央狹窄地帶的沉積地質結構,對於連接金門東西半島產生關鍵作用。由於島中央狹窄地帶(原為古河道)複雜的地質與地貌變化,貓公石成為金門地景變遷的重要見證。
因此,未來若政府能進一步將貓公石地質特色及其對金門環境與歷史演進的見證列為建設的重要元素,勢必能彰顯金門獨特的地質與人文景觀。依循陳培源於西元1970年提出的研究,古河道地層是由地表裸露的岩脈和風化的花崗岩、片麻岩、石英岩、玄武岩以及覆蓋層的瓷土、高嶺土、紅土等沉積物與貓公石相互連結輝映,而造就了古代九龍江河道地質、地形景觀。此外,貓公石對周遭環境的生態系統也具有深遠的影響,由於其多樣的地質結構,孕育了豐富動植物生態,這些地區的沙丘和低地又為多種植物提供了生長的溫床,塑造出獨特的生態景觀。若政府能結合生態旅遊,將貓公石的自然資源與金門的歷史文化相結合,必將能夠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旅遊品牌,進一步促進金門的經濟發展。
日前縣府召開「研商金寧鄉嚨口二營區軍事設施保存運用土地協調暨植樹活動場地可行性座談會」,此乃陳福海縣長和董森堡議員的真知灼見,籲請相關單位結合北山斷崖至嚨口營區的海岸線變成帶狀海岸衛星博物館或展示據點,針對不同的據點或營區的戰地工事進行各種主題展覽串連整個古寧頭戰役及北海岸防禦的故事,導入海岸保護、景觀保存、史蹟保留的概念,申請文化景觀與價值認定,評估文化資產價值,活化文化景觀及史蹟,這是一項深具意義的工作。
多年來,筆者致力於推動環境教育,積極引導新一代對環境保護和永續發展的認識和參與,並常將地理環境與歷史文化相結合,期望大家都能了解環境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歷史。尤其散佈在金門古河道前端的古寧頭、嚨口、后沙與金門后江灣海岸,擁有堅硬且具獨特性的鐵質結核層(貓公石)地質特色,這種地質特徵不僅是金門千萬年來地貌演化的見證,也為金門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因此,若在未來的發展中,將這些貓公石納入到更多的人文歷史研究與保護計畫,進一步強化金門自然與文化融合的力道,將更能充實金門的文化內涵。同時,嚨口至古寧頭一帶的戰地與文化景觀,除展現古戰場的歷史意義外,若能再統合海岸地質地景形成之歷史緣由,將對金門未來的經濟、環境和社會發展大有助益。如此,金門不僅能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典範,也更能凸顯獨特的旅遊價值,讓更多人深入了解這片土地豐富的地理與歷史文化背景。
期望政府與相關單位攜手合作,共同制定有效的保護政策,除加強對貓公石和嚨口堡的保護和研究外,並將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融入教育和旅遊產業中,同時引入先進的AI技術和管理經驗,以提升保護品質和效果,強化貓公石的文資價值,將能增強金門的國際形象,為金門帶來實質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