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敢至深
年輕歲月裡,有兩三年迷讀金庸,他第一部武俠經典《書劍恩仇錄》是我最鍾愛的武俠作品之一。書中,乾隆皇帝贈紅花會總舵主陳家洛一方珍稀暖玉,溫潤玉面上以金絲鑲嵌四行細篆銘文「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囑陳家洛將來贈與意中人作為定情物。這「情深不壽」一入我眼,思潮立時天馬行空、騰飛漫旋……;因為當時正糾葛於情關隘口上,呵!於今,七十老婦論情,是否荒謬?低頭暗忖,這世間,情之面向幽微疊複,絕難一言以蔽之。高雅者,天、地、君、親、師;俗流者,濁世紅塵中三教九流泛泛之交;「情」字,竟無一處不在。如此看來,老婦論情當無不可。
說起「情深不壽」,見《說文.老部》:「壽,久也。」本義:用情太深,情不長久。引申義則是:用情太深,勞心費神,容易傷身;尤有甚者,或雙方用情不對等,施受之間情激氣戾;或情深者受了虧負,心中鬱結難平終至折壽。在在演繹著多情者,多受折磨;情深者,受傷相對更深。依此之說,無怪乎智者有言:「情不敢至深,自保之道是也。」
《書劍恩仇錄》書裡重要女主角香香公主喀絲麗出場時十七歲,後因乾隆見玉瓶上畫像瘋狂戀慕她,終被擄進清宮。乾隆想封她為妃,怎奈清軍殺了香香公主父兄全族,她恨透皇帝;何況自己早有心上人陳家洛,抵死不從皇帝。一次拉扯間,「情深不壽……」暖玉自她身上滑落地面,乾隆立刻明白她是陳家洛意中人,妒火中燒,與親信部將密謀惡計……。香香公主得知皇帝欲誅滅紅花會與陳家洛,假意請乾隆准她到宮裡清真寺膜拜,便願順從皇帝。香香公主在清真寺裡伏地祈禱,自衣袖中摸出短劍,在身子下方的磚塊以回文刻了「不可相信皇帝」;接著輕輕叫了兩聲「大哥」(陳家洛),將短劍刺進自己胸膛。十八歲的香香公主香消玉殞,她拚上性命救了心中最愛的陳家洛。當真是情深不壽啊!
其實,人世間種種情來情往,或可從某些智性作者的作品中被觸動、被提點。大陸學者劉再復先生《性格組合論》對於世界各國小說人物性格的描寫與論述都十分到位,針對人物性格的轉化也做了深入剖析。三十八年前閱讀這本書受到非常大的震撼,並得到許多啟發。此間,不論是亞里士多德的「藝術模仿人生」之論,或是王爾德的「人生模仿藝術」之說,在這上、下兩冊的《性格組合論》裡,可以找到許多人間情事的對應,甚至更進一步找到懸念心中已久的合理解答。如:湯顯祖的《牡丹亭》杜麗娘原也是另一個「情深不壽」的典型,但再復先生說:「她憎惡封建禮教對人性的扼殺,而敢於以自然情慾向傳統挑戰。她在現實的社會中死了,但靈魂仍然是不屈的,她死後還魂與她所愛的柳夢梅戀愛結婚,實現她自己的願望,迸射出鬱積在潛意識層次中的苦悶。」杜麗娘總算顛覆了情深不壽的魔咒。
思緒轉個彎,廣而言之,與朋友交,當用情如何?是否也會被制約在情深不壽的框架中呢?「朋」字是兩串玉繫在一起,造字本義:比喻品行優良且志趣相投的人相結交。理論上毋需顧慮用情深淺?誰會虧負誰?但實際上白雲蒼狗,有些朋友心性會轉,品質會變。設若有人針對「與朋友交,當用情如何?」議題展開辯論,正辯主張:能對朋友多好,就盡心、盡力對他(她)好,真心無悔。反辯論點:對朋友不必全心全意地好,非親非故的兩個生命體,利害當前必先為己。
七十老婦毅然選擇了正辯的主張。只因自幼庭訓:「為人知本,真心十分,節義為重;寧願人負我,不可我負人。朋友相交,情若芷蘭,知己難求,總在方寸之間。」如今,仍緊守父親的老派教導,游離在AI時代精明聰慧的人群邊緣,傻不?面對身邊持反辯論點的張三、李四,以及心性、品質正在朝負面轉變的誰與誰,老婦是否該學著落實「情不敢至深」以自保?別一路傻到底,一輩子蠢到底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