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近代長崎的金門社群
日本是金門人的重要僑居地之一。金門人先是到長崎,後擴及到神戶、大阪等地,許多家族在日本打造了橫跨東亞、東南亞各地的貿易版圖,也匯款返鄉促成金門的近代化,貢獻良多。
長崎自1571年開港後,成為葡萄牙人、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華人貿易的重要據點。1689年設立唐人屋敷,作為管理華人貿易的封閉區域,1702年又建新地作為倉庫與檢疫所。至1868年廢除集中管理。現今尚存土神堂、天后堂、觀音堂與福建會館。自17世紀起,華僑陸續建寺安葬與祭祀,1602年由漳州商人改建菩提寺,後有興福寺、福濟寺、崇福寺、聖福寺等,成為宗教與社會事務中心。金門人當時以船員身分往返寧波與長崎,亡故者多葬於福濟寺墓園。19世紀後,華人進入長期經商,影響力持續擴大,1893年建孔廟,1905年創立時中小學校(1988年停招),可見一斑。
出身新頭的陳國樑(1840-1908,字百興,號發興、瑞樁)於1866年、時年26歲東渡日本長崎謀生,初期於雜貨商店任職,1874年加入合夥經營的泰昌號(1861年創立,1892年更名泰錩號,直到1901年結束),並於1878年出任號主。1892年,他擔任長崎福建會館會長,成為當地華僑社群的重要領袖。1901年,陳國樑與長子陳世望(又名媽映,1869-1940)共同創立泰益號,並由陳世望擔任號主,專營日中貿易與南洋貿易,商業網絡涵蓋日本、中國沿海、臺灣與東南亞各地,其中臺灣商人為主要夥伴。其商業活動仰賴華僑傳統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即使在戰爭動盪期間,仍能憑藉來自臺灣與東南亞閩南幫的強力支持,維持貿易運作。陳世望承父親之志,不但將泰益號經營得非常成功,也於1912年擔任長崎福建會館會長、1923年任長崎中華商會會長等。
泰昌號與泰益號遺留文書極為豐富,包括約3,000冊帳簿,詳細記錄日常收支、貨物流通與帳目結算;約25,000件受領書信,涉及日本、中國、臺灣、東南亞等地商號與夥伴往來,具高度史料價值。現由後人陳東華捐贈中研院臺史所,永久典藏並開放研究。
除了新頭泰益號之外,長崎尚有兩個金門人的商號,包括山后下堡出身和昌號梁有道(又名天就)及英坑出身的黃聰明(又名金聰)。出身金門山后下堡的梁有道於1866年單身遠渡長崎,與陳國樑大約屬同一時期。1885年,他在新地八番地創設和昌號,經營客棧和海產貿易業務。之後,交棒給兒子梁肇三(1860-1912)。梁肇三經商有成,並擔任了福建會館副總理的職務。1912年梁肇三辭世,葬儀在閩南幫的福濟寺舉行,並以船運遷葬回金門。繼任者為梁肇三之子梁順來(丕安),他與泰益號號主陳世望的長女會治聯姻,梁陳兩家成為姻親關係。梁順來與陳會治之子梁維芳,於1924年赴天津南開學校讀書。1929年,和昌號結束日本的事業,梁順來遂攜其妻陳會治返回金門。梁維芳之子梁長明及其後代,迄今仍定居金門。
黃聰明於1897年在長崎新地七番地創辦福興號,店址緊鄰同鄉梁有道經營的和昌號,兩者並立,成為當地金門商號的重要據點。福興號除經營「福升棧」旅館,亦活躍於中國東北、朝鮮釜山及海參崴等地的海陸產品貿易,業務與和昌號互相競合,並於釜山設立分店「釜山浦鹽福興號」,拓展當地市場。事業鼎盛之際,黃聰明返鄉金門英坑,興建宅第「奉直第」,大門懸掛清國駐長崎領事卞綍昌題匾,對聯寫有「聰明仁兄大人屬」,奉直第約建於1903年至1907年之間,亦即福興號最興盛時期的地位與聲望。另據泰益號文書記載,福興號亦為其重要貿易夥伴,反映出當時長崎金門人商號之間緊密的經濟聯繫與合作網絡。
總言之,雖然金門人在長崎福建幫中的人數不是最多,但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商業經營表現相當突出,對當地福建會館的組織運作、華僑社會的凝聚以及華人文化的延續,付出心力。他們往來於長崎與金門之間,為兩地作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