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金門大橋為金廈大橋
報載興建中連接大小金門的金門跨海大橋,因為建商資格不符,被迫停工,另外發包再重新復工,在此誠懇提出緊急建議,改變設計,改金門大橋為上下兩層、鐵公路並用的金廈大橋!
每到了選舉季節,為了騙取選票,許多政客就開出空頭支票,誇言興建大、小金門間的跨海大橋;選完一切又回到原點,船過水無痕(金門人戲稱為「金門浮橋」,選舉時浮現,選後又下沉)。馬政府上台之後,為了履行承諾,在去年年初,已規劃開始動工興建連接大小金門的跨海大橋。
由於經費龐大,再加上經濟效益實在不高,因此曾多次引起在野黨極力的杯葛與反對。吾人建議,與其興建大小金門的跨海大橋,不如興建上下兩層、鐵公路並用的金廈大橋,未來把鷹廈鐵路延伸到大小金門,讓金門成為歐亞鐵路的起訖點。
筆者曾經親自到金門和廈門實地考察,發現兩地近在咫尺,若能連成一線,將產生互補作用,廈門屬國際商港,工商繁榮;金門則屬國家公園,綠意盎然,零污染,極適合居住,十分適合作為台灣和廈門共同的後花園與度假勝地。如果實現,鷹廈鐵路能延伸至大小金門,將為兩岸再造第二個港、澳,創造另一歐亞交通大動脈。利用鷹廈鐵路,台灣和大小金門遊客,將可直通大陸和歐亞各大城市,漫遊亞歐各國。相信比起興建三條連接台閩間的跨海大橋或海底隧道,顯然要務實許多。
先就技術層面而言,應該不是太大問題,金廈之間的距離,大約等同澎湖跨海大橋或長江大橋的距離,要建就應建兩層大橋,上層通行汽車,下層讓火車通過,類似長江大橋,如此一來,其政治意義和經濟價值,將呈倍數成長,兩岸先別奢言大統一,先做好金廈小統一!
民進黨執政八年來,其金馬政策就是「要成就台灣獨立,先要放棄金馬」對於這兩個原屬中國福建省的轄地,極力想要放棄,歸還中國,然而卻始終剪不斷理還亂,甩都甩不掉,後來雖不再談金馬撤軍論,卻有撤軍的事實和行動,如今金門駐軍大大縮減,似有告訴中國,要拿金馬,隨時可拿回去(歡迎來拿,請便!)。
至於中國方面,則一直執行毛澤東政策,亦即用臍帶鎖住台灣,或是用兩根鋼釘(金門、馬祖),把台灣牢牢釘住,使台灣無法名副其實的獨立於中國之外。
目前金廈、兩馬(馬祖、馬尾)之間,不再嗅到煙硝味,每天還有小三通聯繫兩岸,金馬人也樂得「政治靠台灣,經濟靠大陸」,左右逢源、兩邊通吃。然而金馬兩地,卻有時卻像孤臣孽子、邊疆地帶,爹不疼、娘不愛,迄未有大型公共工程建設。
要兩岸政府共同出資興建金廈跨海大橋(或海底隧道),的確困難度很高,恐怕不是短期內所能實現的理想,但一旦建成,金門的地位將水漲船高,直追港澳,成為連結兩岸最近的灘頭堡,其重要性絕不在戰略價值之下。大陸政府也不要天天吃台灣豆腐,誇言要興建兩岸海底隧道,不如先規畫金廈跨海大橋,讓歷史上的金廈,早日恢復一體。
馬政府一定要把眼光放大,好好規畫金門的未來,努力建設金門,再造金門的第二春,把過去充滿煙硝味的金門,建設成為另一個經濟活絡的香港!
寄語金門人士:金門人要把志向放遠放大,不要只爭取一個小小的大小金門大橋,而是要逼迫兩岸政府,共同出資,早日把鷹廈鐵路延伸到金門來!讓金門成為歐亞直達鐵路的起迄點。要明白:要吵就吵大一點!才能集三千寵愛於一身,左右逢源、兩岸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