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得了便宜還賣乖﹕一事無成食厚祿居豪宅﹐尸位素餐還有臉喊委屈﹖

發布日期:
作者: 于時欽。
點閱率:1,062

教改今年滿二十週年,當時擔任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召集人,成為社會輿論交相指責箭靶的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日前在台灣師範大學召開的研討會上喊冤,辯稱教改會是臨時編制,僅提供意見,既沒經費、也沒權力執行政策,教改有錯不應全歸咎於他;他認為是台灣教育部長換得太快,很多政策還沒準備好就上路,「我委屈沒有關係,但對社會是非不分,感到很遺憾。」
他認為,教改要成功,社會必須改革,政府鼓勵「贏者全拿」的價值觀,製造不公不義的社會,導致家長的價值觀也是贏者全拿,根本不相信行行出狀元,很難推動多元化社會;社會不公不義,教改不會成功,「我們面對的將來非常黯淡」。把自己該負起的道義與政策責任撇得一乾二淨。
筆者不是教師,所學專業領域也非教育,教改廿年來在實務面暴露的一堆弊端,媒體批判與學術論述早已多如過江之鯽罄竹難書,筆者在此不必狗尾續貂。但我們翻開李遠哲的出身和學經歷,檢視他過去對社會問題和公共事務的看法,他揚名立萬飛黃騰達過程,正是典型的台灣社會贏者圈既得利益階層和機會主義者縮影,他把教改失敗歸咎社會不公不義,更屬偏頗和倒果為因,乃削足適履的工具理性至上迷思,從頭到尾都在為自己開脫卸責。
誠然,每個社會都有不公不義之處,政府推行之政策,就是要矯正不合理現狀,但李遠哲當年強力背書的多項教改主張落實到政策執行面,卻助長既有的社會不公不義現狀,使階層流動停滯化,使教育資源分配的城鄉差距更嚴重,他既未深入體察台灣社會和美國社會間的差異,更沒有善用與珍惜他身為諾貝爾獎得主學術名器光環的「影響力」,和他社會名望衍生的門路導正決策者偏失,使教改衍生的社會不公不義現象互相為用變本加厲,使我國教育走上病入膏肓積重難返的惡性循環不歸路。李遠哲更濫用他的諾貝爾獎得主光環效應肆意介入社會公共議題,為特定政治人物背書誤導公眾認知更是為人詬病。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早已名利雙收的李遠哲就其學術地位衍生的影響力和擔任過的職位論,不能用自己沒有權力這種遁詞迴避他該負起的政策責任難辭其咎。李遠哲不要忘了,影響力是廣義的權力,比法令賦予政府官員權力,更加難以制約、監督與課責。
哪壺不開提哪壺,若真要講不公不義,李遠哲擔任中研院長任期內罔顧社會觀感輿論譏評,罔顧利益迴避,以「中研院院長李遠哲」身份批可發錢給「中研院院士李遠哲」,左手發錢給右手,公然圖利自己荷包,正是典型不公不義。他擔任中研院院長任期屆滿卸職前夕,核准自己終生每月可支領新台幣50萬元,外加每年「退任年終獎金」新台幣150萬元的離譜優遇,無視於國庫債台高築窘狀,大剌剌從國庫撈錢,不公不義莫此為甚,中研院的學術自治變質沉淪,成了學術自肥和權力傲慢。請問放眼台灣社會,有幾個人能像李遠哲一樣,當了幾年特任官,不僅在國外擁有別墅,更可支領高得離譜的不合理終身優遇?在許多青壯年齡上班族終日兢兢業業工作誠實納稅,卻買不起安身立命方寸之地、遑論累積退休生活棺材本,李遠哲跡近竊國者侯的行徑令人側目,無論就身為政務官或高級知識份子,李遠哲缺乏責任倫理的言行表現對台灣社會堪稱做了最壞的示範。更何況李遠哲是以美國公民身分獲得諾貝爾獎,嚴格說與中華民國或台灣何干?李遠哲何德何能要納稅人以高得不合理的待遇養他一輩子?以諾貝爾獎得主學術名器當藉口流於牽強,面子裡子都要吃相難看。對自私與自大的人來說,正義感是其武器庫中最有力的武器,李遠哲的自私與自大似乎沒有止境。基層退休軍公教人員的退休金18%優惠利息被李遠哲稱作不公不義,那李某在中研院期間涉嫌為己量身修改內規、左手批錢給自己右手的瓜田李下行徑又該如何評價?
對李遠哲諸多不知反躬自省的公開言行,筆者只能用一副對聯形容:上聯是「一事無成食厚祿居豪宅」,下聯是「尸位素餐大剌剌說委屈」,橫批「得了便宜還賣乖」。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