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我投訴
去年年底偕侄兒回故鄉「金門」,看到高樓林立、觀光興盛,比起童年時的光景是繁榮許多,處處可見金門縣政府治縣的用心…。然而,這次回鄉有兩件事使我耿耿於懷、不書不快:
第一、當我帶侄兒到八二三戰史館,要看他父親呂主權當年在民防隊為國捐軀的史料,〈因該館剛落成時有展示一本記載金門民防隊員為國傷亡的名冊,後來幾次造訪就沒再看到那本名冊,當時服務人員的說法是:展示的東西會不定期更換。〉然而,我們這次還是沒看到那名冊,經詢問得知,目前八二三戰史館隸屬於國防部,金門民眾的資料則存放在瓊林的民防館…。因此,我們立刻趕往瓊林民防館,館內展示一些民防隊時期的工作用具,迷彩裝,參加國慶閱兵遊行的衣服…,然而,完全沒有絲毫關於民防隊對國家如何貢獻的史料…。在這裡容我說明一下自己對這件事情如此在意的原因:民國四十七年九月二十七日農曆正逢中秋節,一早,我的哥哥、榜林村的民防隊員呂主權、呂主賜兩兄弟,由家裏帶著便當、茶水,奉命前往料羅灣碼頭搬運軍糧,當天稍晚,他們和同村的王天生,三人在工作中被匪砲擊中而殉職,消息傳來,伴隨著中秋夜團圓飯的只剩老父悲痛的眼淚。呂主賜二十二歲未婚,呂主權二十七歲,遺下年邁老父及三個幼兒,老父將最小的孫女每月以四百元托人照顧,一年多後,老父自覺年邁體弱,無法照顧與陪伴他們成長,便將三個孫兒送往台灣的基督教育幼院託顧,老人家再次經歷至親的生離死別椎心之痛,不久就病逝了…。這個原本美滿的家庭,就因為喪失兩位兒子而破碎了!當時的司令官胡璉將軍,也頒贈「滅共保鄉」的表揚狀來安慰遺族。這五十幾年來,政府從未對遺孤有實質的幫助或關心,如今竟然連民防隊史料館也沒有任何的記錄與資料,這樣對遺族來說情何以堪?在此特別懇求新當選的縣長,針對此事能作出指示,將歷史清楚的陳列於民防隊史料館裡面,以還遺族公平正義。
第二、大小金門自從開放觀光及小三通以來,金門縣政府積極的設置觀光景點,將古蹟及歷史等文化資產做為觀光的亮點,包含方便取得的各項文宣導覽、旅遊簡介、觀光路線圖等等…,不勝枚舉。然而,遍翻這些導覽文宣,我赫然發現:大小金門的各個廟宇景點鉅細靡遺的被介紹了,唯獨沒有提及基督教會…,給我這個身為基督徒金門人的感覺是:金門縣府漠視基督教會的存在。對這個連google map都不會漏掉各個宗教據點的時代來說,金門縣府確實有改進的必要。在此請容我將基督教會與大小金門的歷史文化關係略做陳述:大小金門四間教會有三間〈烈嶼教會,金城教會,沙美教會〉,是一百多年前由內地中華基督教會來金門設立的,以文化來說都應該列為一級古蹟,(比中華民國及金門建縣還早);第四間的山外教會則建於民國五十幾年。在漫長的歲月中,這幾間基督教會秉持著設立的宗旨,關懷斯土、斯民並參與社會服務;金城教會初設立時有小學,名為培德小學,國民政府來時,將其校園全數佔用為軍中茶室〈軍中樂園〉,教會旁邊的一棟兩層樓也被當做調查局佔用,教會前之庭園因拓寬道路,圍牆被迫拆遷自建,還沒有任何徵收款…。這些往事雖都因為時代變遷而被淡忘,政府卻不該遺忘啊!
最後特別要提到的是,小金門的烈嶼基督教會,它的歷史最為悠久,設立於西元1870年,其間於民國四十三年9月及民國四十七年823兩次戰爭,被砲彈擊中,幾乎夷平,只剩正面牆及上面的十字架,後來在民國六十年間,烈嶼旅居汶萊的基督徒合力奉獻金錢來重建,哥德式的建築落成後,遂成為當時小金門最優美的景點,國中小的老師都會帶學生來上寫生課,軍人們要退伍前也一定會來拍照留念,當時烈嶼教會還開辦了島上首間托兒所│「仁愛托兒所」,台北馬偕醫院也曾固定派醫療團隊在烈嶼教會為島上軍民做義診。由以上的陳述,不難理解這些基督教會對大小金門社會的影響及貢獻,懇請金門文化局和觀光處能將各個基督教會的歷史及據點列入觀光導覽的景點介紹當中,以示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