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科系盼大學找回核心價值
據報導教育部統計,為因應明年「少子化」衝擊下的「高教大限」,使七十八個大專科系停招,史上最多,其中以服務業及商管科系較多。
根據〈大學法〉第一條第一項所載:「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大學的創立的宗旨與其所存在的意義應該有五項,也就是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
隨著科系越設越多,這些年以來,四技升格成為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升格成大學所在多有,但高教立校趨於「為設置而設置」,而非憑藉宗旨所設置。讓人民有普遍接受教育的權利很好,但若入學與畢業門檻過低,卻失去了設立大學的宗旨,消失與待檢討的科系,不也正說明著與當初與宗旨背道而馳的道理嗎?
當然,最終也該回歸到每個科系的檢討上,除了「實用」與否之外,也該思考如何讓剩下的科系發揮他們更好的價值,以及擴充科系的學科功用,檢討這些並非要否定當初這些系所創設的理念,而是未來的學生根本就沒那麼多,得以讓各系所都可招生,所以,要在未來的情況惡化前,率先提出解決之道。
因此,能提前未雨綢繆是好事,而大學之所以能成其大,其要「海納百川」的不僅是學生,更是大學中被整體社會所賦予的高度期待與學問知識,這些核心價值都足以訓練學生有面對未來挑戰的能力。所以,期盼大學找回該有的核心價值,在基礎之上創立更高的成績,而不失「大學」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