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建設幸福快樂島嶼 落實品德教育

發布日期:
作者: 陸建國。
點閱率:2,045

縣長陳福海於106年2月2日指示全面推動本縣品德教育計畫,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談逐漸被人淡忘的倫理道德、品格操守,絕非唱高調,而是現在社會的必要。因為誠信與責任這些個人品格,正是保障自由民主體系能有效運作的底線。
英國則於近年推動「價值教育」與「公民道德教育」課程;美國近十餘年來業已積極推動「新品德教育」,強調當代核心價值,且以多元教學模式加以推廣;日本、新加坡亦始終重視學校道德教育之實施。我國學校教育所努力與擔負之「德育」功能,固有其某種程度的效益,其貢獻亦不容抹煞,然而從2001年教育部實施「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將科目改分為七大學習領域,有趣的是,不論是領域名稱或是內容上完完全全地避談了「道德」二字,使得過去一直強調五育並重的我們,德育就從此與具體的科目告別,使得台灣社會的價值觀日益混亂,隨著後現代思潮浪襲,媒體新聞在惡性競爭下爭相報導聳動內容,也造成了當前社會亂象叢生、學生問題行為及價值觀偏頗的原因之一。
金門全面推廣品德教育之重要,除學生外,家長亦需以身作則,希冀藉由此全民運動,帶入正向能量,正心正念,營造金門幸福快樂島嶼!
本文從品德教育的實施策略來探討學校品德教育的做法,進一步了解品德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在配合人性與環境發展的情形下,使人能了解社會與自我關係,且知道自我在社會中應扮演的角色及其價值。用修養來改善它,以理智指導非理性,以智慮指出情緒,適切地運用自己的情欲,且可以節制過度的情欲。達到知德與行德合一的道德教育。
重視後天的教育環境。目前常見之於學校生活道德的議題如,教師的工作與責任、師生關係、學生人格與道德發展。但是許多學校、教師卻從未知覺,日復一日從事教學工作。我們的教育窮得只剩下考試,淪為跟安親班、補習班惡性競爭的地步。父母忙於工作無暇顧及小孩教育,加上電腦科技的蓬勃發展,使得孩子喜歡流連於網路的虛擬世界中。這些孩子大都以自我為中心,普遍缺乏和他人互動的機會,不怎麼關心周圍的人、事、物,不懂得如何與人溝通和合作,德育更為家長、教師及學生所漠視;偏重道德教條之灌輸,忽略道德行為之實踐與道德習慣之養成,忽視道德認知發展之引導;家庭與學校教育落差大等。本文論觀點歸納以下為學校可行策略。
一、建立道德環境:
教師應該把班級建立成為一個道德的團體,幫助學生相互瞭解、彼此尊重與關懷,並且讓學生覺得在班級團體當中,能愉快的生活與學習。
二、活絡道德教學:
道德的認識與實踐,為道德生活的兩大條件。教師在一般的學科課程與教學中,融入道德價值的教與學的活動,固然能讓學生在活動中獲致倫理觀念及道德行為的成長。設置以道德教育為主旨的課程與教學,亦能收直接教導的效果。唯不論何種方式,教師皆應使其活潑生動,增加學生道德的體驗,切不可流於呆板的照本宣科,或是枯燥的說教。所採用的模式,亦不必限於某一種,而可多元併用。
三、開創民主班級:
教師應開創民主的班級環境,讓學生參與班級的各項決定,並且分擔班級當中的各項責任,以便使得班級成為一個適合學習的好場所。教師應採用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各項教學活動,讓學生有機會與他人共同學習,並且共享分工合作、完成任務的喜悅。
四、鼓勵道德思考:
教師應鼓勵學生透過閱讀、寫作、討論、作決定以及辯論等活動當中,進行道德的思考與反省。道德討論與價值澄清法等皆是可用來激發學生道德思考的方法。不過,必須注意的是,教師一方面固然要站在中立的立場,來催化學生的各種想法,並且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經驗和主張,但是,在必要的時候,教師還是要以專業權威作適當的引導。
五、表揚道德楷模:
學校應該定期表揚熱心參與學校事務,以及熱心社區服務的學生,以為全校學生的楷模,帶動學生服務他人的意願。教師也應該善用楷模認同的制度,讓楷模學生發生影響力,建立優良的班風。不過,教師也應注意,所表揚的楷模應該確實能言行一致,表裡如一,方才不致產生反效果。
七、社區全民參與:
  要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先天的遺傳雖然不容易改變,但選擇適當的教育環境,應屬可行。學校應要求家長及社區民眾融入學校教育的網絡,成為學校道德教育最佳夥伴。教師應提醒家長,注意自己才是子弟的第一個且是最重要的道德教師;呼籲家長與社區民眾盡心盡力,協助學校推行道德教育;結合當地宗教團體、民間團體、企業和媒體等社會資源,共同合作,共同強化學校所教導的各項道德理念。
1483年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曾說:「一個國家的興盛,不在於國庫的殷實、城堡的堅固或是公共設施的華麗,而在於公民的文明素養,也就是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這句話已強調:人民「品格」的良窳對國家興盛,也就是「競爭力」的影響。這一段話,即使在今天聽來還是如雷灌耳。
學校教育以生活教育及品德教育為核心,其實生活教育和道德教育實際上應該是不可分的,道德倫常乃生活上 一切活動的規準,擁有正確的道德觀、培養良好的品格,才能受人尊重與歡迎。因此在教育上,要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營造適性的教育環境,重視教師的身教和言教,支持與鼓勵學生良好的行為表現,依學生的多元智能、個別差異,教導學生經由外塑的他律到內化的自律,培養學生道德實踐的能力與行為,品德教育方始有效。
品德教育無法單靠學校教育來完成,學校教育僅為教育的一環,有待各項教育相互支持。政府、家長、電視與媒體甚至整體社會環境,都應對下一代的品德教育共同擔負責任。針對媒體節目,應妥適選擇,適時引導;對於某些公眾人物的不當言論,則應加以辨正,避免誤導;身為家長,可以建立良好的家訓,並以日常正確處世原則,以身作則,建立小孩正確的人生觀;身為教育人員,除了在知識的指導之外,應隨時提供品德陶冶及學習的機會,開發學童本性中的良知良能。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讓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三者發揮「德治」、「禮教」的教化功能,培養未來的主人翁成為德智兼備的二十一世紀公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