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我對中小學注音教學的看法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慧文。
點閱率:5,599

作為一個國中國文科老師,多年來我不得不將「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以下簡稱「簡編本」)奉為注音教學的圭臬。在課堂上說出一個與現實生活脫節、令莘莘學子咋舌的讀音,彷彿便展現了專業知識,高蹈了學術殿堂。即便如此,我也時而被這簡編本弄得暈頭轉向、叫苦不迭。
去年上〈差不多先生傳〉這一課,教到「馬馬虎虎」一詞時,我告訴學生:根據簡編本,其注音是「ㄇㄚˇ ‧ㄇㄚ ㄏㄨ ㄏㄨ」。今年接任新進班級,原以為依照去年的備課資料即可登台講授,幸好福至心靈地上網確認,才赫然發現十月簡編本的網頁維護更新後,「馬馬虎虎」的注音已改標為「ㄇㄚˇ ㄇㄚˇ ㄏㄨˇ ㄏㄨˇ」或「ㄇㄚˇ ㄇㄚˇ ㄏㄨ ㄏㄨ」。然而教育部的另一本辭典:「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以下簡稱「重編本」)中,「馬馬虎虎」的注音仍是「ㄇㄚˇ ‧ㄇㄚ ㄏㄨ ㄏㄨ」。雖然重編本的首頁便說明:「若您的目的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但重編本畢竟也是官方版本。如果今天的國文考卷上,學生們將「馬馬虎虎」標為「ㄇㄚˇ ‧ㄇㄚ ㄏㄨ ㄏㄨ」算是錯誤,那麼教育部的重編本和十月以前的簡編本,又算是什麼呢?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過在「牛仔褲」的「仔」,以往曾有十三年在簡編本中標為ㄗˇ,在2012年改標為ㄗㄞˇ,但在重編本中仍標為ㄗˇ音。許多國中生在九年級面臨會考時,簡編本所標示的讀音,已與他們在七年級或八年級所學的不同。這種無預警的朝令夕改,令師生無所適從、甚至感覺被誆的情形,在國中端早已是司空見慣了。更別說學生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他們小時候學校所教的國語注音,與現在的版本更有諸多不同。有些曾經是破音字的,現在變成只有一個讀音。如:「血」曾經可唸為ㄒㄧㄝˇ或ㄒㄩㄝˋ(民間通行的還有ㄒㄩㄝˇ音),現在統一唸為ㄒㄧㄝˇ;「液」曾經可唸為ㄧㄝˋ或ㄧˋ,現在統一唸為ㄧㄝˋ;「剎」曾經可唸為ㄔㄚˋ或ㄕㄚˋ,現在統一唸為ㄔㄚˋ;「差不多」的「差」曾經可念一聲或四聲,現在只能念一聲。教育部簡編本統一字音的用意,或許是為了減輕學子負擔,讓學生可以少記一個字音。但事實上另一個讀音仍通行於社會,縈繞於學生們的耳際。難道我們希望學生們每天只抱著課本,不與親友交談、不接觸「社會」這更大的學校嗎?而且即使是在學校中,除了國文老師外,校長、主任及其他科目老師,也經常在說著與簡編本相異的讀音,真可說是「一傅眾咻」,以致我們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對於自己土生土長的國家的母語,卻還得無謂地耗費腦力,去特別記憶這些被修訂過的字音!
當然,簡編本中有許多字仍保留了兩種以上的字音,如果能因此區分不同的字義,倒也無可厚非。但有些字音的標示,卻令人不明所以。如:「比」字有「較量」義時念為ㄅㄧˇ,如「比賽」;有「挨著」義時念為ㄅㄧˋ,如「比肩齊步」、「比鄰而居」,但有「並翅」義的「比翼」,簡編本中卻標為ㄅㄧˇ ㄧˋ,難道比喻夫妻恩愛的「比翼鳥」、「比翼雙飛」,不是兩隻鳥兒雙雙對對、翅膀挨著翅膀,卻是兩隻鳥兒在比賽誰飛得快嗎?如果說是為了配合通行讀音而標為三聲,何不把「比」肩齊步、「比」鄰而居也標為三聲呢?又如「溜」字,表示「話說得很流利」時讀為四聲,如:「他的英語說得很溜(ㄌㄧㄡˋ)」。而「順口溜」一詞,在簡編本未列,依目前中小學注音教學的慣例,簡編本中查不到的字音,便須查閱重編本。「順口溜」的「溜」,一般習慣念為四聲,也是一種需要說話流利的口頭韻語,卻偏偏在重編本中標為一聲:順口溜(ㄌㄧㄡ)。遇到這種不知其所以然的字音,國文老師往往也只能對學生說:「因為是教育部規定的,你們就特別記一下吧!」看官試想:記這種東西真有其意義嗎?現今許多國中生認為國文無聊乏味、毫無意義,這也是原因之一啊!
胡適當年提倡新文化運動,主張「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我手寫我口」,然而現在我們國語教學的字音,卻與口語有別,如:廣「播」標為四聲而非一聲 ,下「載」標為四聲而非三聲,恭賀新「禧」標為一聲而非三聲,自力「更」生標為四聲而非一聲,「蛤蜊」標為「ㄍㄜˊㄌㄧˊ」而非「ㄍㄜˇ ㄌㄧˋ」,「歌仔戲」和「擔仔麵」的「仔」標為ㄗˇ而非ㄗㄞˇ,凡此種種在日常生活說出來會不知所云、甚至讓人笑掉大牙的讀音,可謂不勝枚舉,以致「官方注音與民間讀音不同」這種不合理的情形,早已成為國人皆知的基本常識。國語注音成為一種自外於大眾文化的學院知識,這實在大大違背了當初現代文學先驅者,期望國語文學能讓婦孺皆知、老嫗能解的精神啊!
在國中國文教科書中,有一課〈五柳先生傳〉,文中陶淵明以五柳先生自況,說是「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所謂「不求甚解」,便是不鑽研無關緊要的問題,著重對書中義理的心領神會,此種讀書的快樂,可讓人喜悅得忘了吃飯。現在的國語注音,今年這樣、明年那樣,此版如是、另版如彼,充滿了任意性,可見並非「放諸四海而皆準,百代以伺聖人而不惑」的真理,真可說是無關緊要的問題了。當然,探究古今音變的「漢語音韻學」也是一門了不起的學問,可也不是這般要年輕學子死背硬記的方法。現今我們的兒童和青少年,尚未領會中國文學之美,卻被那脫離實際、狹隘偏頗、又動輒更改的官方注音弄得一個頭兩個大,完全弄壞了欣賞文學的胃口,扼殺了愛好文學的幼苗,這真是令人扼腕嘆息啊!
對於這方面的抗議和質疑,主辦會考的單位往往會說:每年會考國文試題中,關於字音辨別的題目往往只有一、兩題,所以不必在這方面花費太多心思,不如廣泛閱讀課外讀物、加強閱讀素養。││這樣的回答,實在是不知民間疾苦、不食人間煙火。依會考國文科的等級劃分,要獲得A++的好成績只能錯兩題,其次A+與A的等級之間,也都只有兩題之差,因此每多錯一兩題,便可能與理想的學校失之交臂。而閱讀測驗的題目範圍廣泛,極難掌握,許多勤懇的學生只好在字音、字形、字義等稍可把握的基本題型下功夫。為了幫助學生考上理想高中,大多以升學為導向的國中也都會在教學上、段考中,著力於形音義的教導和檢測,本人所任教的學校,甚至還每年舉辦「形音大會考」。某些專家學者可能又要說:要打破明星學校的迷思。但難道我們要教導學生:不必踏實用功、不必懷抱理想,遇到注音題型,只要憑運氣、「猜猜樂」就好了嗎?現今許多青少年憤世嫉俗、沒有目標,考試制度和內容的不合理、不公平,也是原因之一!
再者,我們鼓勵學生廣泛閱讀、關心時事,但是坊間榮獲評選的書籍、獲得獎項或口碑的影視作品,政府官員的言論、專家學者的演講、新聞記者的口條,也全都充斥著與簡編本相異的讀音。曾有家長告訴我:聽老師說與三國相關的歇後語和典故經常出現於國文考題,所以想推薦孩子觀看史詩大劇「三國」,但發現劇中的讀音大多與國文課本所教的不同,如:司馬「懿」讀成了二聲(簡編本為四聲)、諸「葛」亮讀成了三聲(簡編本為二聲)、北「伐」讀成了二聲(簡編本為一聲),她怕孩子熟悉了三國故事,卻耳濡目染了「錯誤」的讀音,在考試時答錯比答對的更多,得不償失。歸根究柢,仍是中小學的注音教學以簡編本為標準,造成的困擾啊!
語言是大眾溝通的工具,語音本來就是約定俗成,因時因地有所變遷,非常正常。「簡編本」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定時地修訂,卻不必在中小學考試的注音題目遇有爭議時,成為判定對錯的唯一準則。「簡編本」本身並不為過,它是一種工具書,和其他各版實體或網路的字典、辭典一樣,僅供人查考,實不必奉為至高無上。愚見認為教育部應發文至會考承辦單位及各級學校,關於注音的考題不得刁鑽,民國以來所有字典、辭典、教科書曾認可的注音,民間通行的讀音,皆不宜算錯,完全不必以簡編本為終極標準。我甚至認為所有華文地區(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使用的讀音,也都可斟酌算是正確,因為我們鼓勵學生要有國際觀,作為地球村的一分子,若學生們在與國外朋友交流時,習得當地中文教學的不同讀音,又有何不可?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