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浯洲李氏源流考

發布日期:
作者: 南山芸叟(李怡來)原作/南庭山人(李國偉)纂述。
點閱率:7,399

  六、西涼興盛
  東晉時,五胡亂華,漢、胡諸族先後據地稱號,史稱「五胡十六國」。隴西成紀人李暠(351?417),字玄盛,祖母梁氏,親加撫育,幼好學,性沉敏寬和,美器度,通涉經史,尤善文義,知兵法,初為效穀令(屬敦煌郡),郡之人士以暠溫毅有惠政,推為寧朔將軍、敦煌太守。更進而推為冠軍大將軍,據秦、涼二州,稱為涼公,遣使奉表建康(今南京),晉廷封為涼王。追尊祖弇曰涼景公,父昶曰涼簡公。初據敦煌,後徙酒泉,有今甘肅省西北部之地,史稱西涼,年號建初,立十七年薨,國人上諡曰武昭王,唐興,追封曰興盛皇帝。子歆,字士業,嗣立,改年號嘉興,奉表江左,晉以士業為持節、都督七郡諸軍事、鎮西大將軍,封酒泉公,史稱西涼後主。後以東伐北涼沮渠蒙遜,兵敗被害。弟恂,與諸子奔北山,蒙遜以元緒為敦煌太守,緒粗險好殺,郡人以恂在郡有惠政,密招恂率眾逐去元緒,推恂為冠軍將軍、涼州刺史,繼立於敦煌,復被蒙遜勒兵屠城,恂自殺,西涼亡。
  西涼始自武昭王,於晉安帝隆安四年庚子(公元四○○年)建立,至宋少帝景平元年癸亥(公元四二三年)滅,凡二世,傳三主,共二十四年。
  武昭王興盛皇帝十子:譚、歆、讓、愔、翻、豫、恂、宏、眺、亮。譚,立為世子,早卒。歆,字士業,西涼後主。讓,字士遜,敦煌太守。愔,字士正,鎮遠將軍房始祖也,其曾孫系,平涼房始祖也(平涼,是東晉時,苻堅所置的一個郡,後魏沿置,治所在今甘肅省平涼縣內)。飜(翻),字士舉,小字武疆,祁連、酒泉、晉昌三郡太守,孫三人:曰丞,姑臧房始祖也(今甘肅省武威縣);曰茂,敦煌房始祖也(今甘肅省敦煌縣);曰沖,僕射房始祖也。曾孫曰成禮,絳郡房始祖也(絳郡,治所在今山西省新絳縣)。豫,字士寧,東晉新城太守,玄孫曰剛,武陽房始祖也。按:《新唐書.宗室世系表》誤作武陵房,武陽,故城在今山東省朝城縣西四十里。恂,字士如,冠軍將軍,即涼末主也。宏,字士讚,羽林右監。眺,字士遠,左將軍。亮,字士融,右將軍。後主歆,八子:勗、紹、重耳、弘之、崇明、崇產、崇庸、崇祐。重耳,字景順,以國亡奔宋,為汝南太守,後魏克豫州,以地歸之,拜恒農(弘農)太守,復為宋將薛安都所陷,後為後魏安南將軍、豫州刺史。重耳生熙,字孟良,為後魏金門鎮將,領豪傑戍於武川(今綏遠省武川),因家焉,唐興,追尊為獻祖宣皇帝。熙生天錫(天賜),字德真,為後魏幢主,大統中,贈司空,唐追尊為懿祖光皇帝。三子︰長曰起頭,為後魏中郎將,封長安侯,生子達摩,為北周羽林監、太子洗馬、封長安縣伯,其後無聞。次曰虎;三曰乞豆,定州刺史房始祖也。虎字文彬,為魏後衛左僕射,封隴西郡公,與周文帝宇文泰(507-556)及太保李弼(494-557)、大司馬獨孤信(504-557)、太傅元欣(因西魏皇族地位尊崇而掛名)、大司寇趙貴、大司空于謹(493-568)和少傅侯莫陳崇等八人,以功參佐命,當時稱為「八柱國家」,仍賜姓大野氏。周受禪,追封唐國公,諡曰襄。至隋文帝作相,始還復本姓,武德初,追尊為景皇帝,廟號太祖,陵曰永康(今陜西省三原縣北四十里)。八子,長曰延伯,生於山東,其後太祖入關,延伯仕北齊,為散騎常侍,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追封南陽伯,附屬籍,貞觀初,與姑臧、絳郡、武陽公三房,號四公子房,至開元二十三年乙亥(公元736年),附屬籍。次即世祖昞,高祖之父也。三曰真,字長宣,唐封譙王。四曰蔚,字岡同,唐封蔡王。五曰璋,唐封畢王。六曰繪,唐封雍王。七曰禕,唐封郇王。八曰亮,唐封鄭王。世祖昞,為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襲封唐國公,諡曰仁,武德初,追尊為元皇帝。四子,曰:澄、湛、洪、淵。武德初,追封澄為梁王,即梁王房之祖也。湛為蜀王,蜀王房後轉為渤海王房。洪為漢王。淵即唐高祖皇帝也(參見《舊唐書卷六十.列傳第十.宗室》、《新唐書卷七十上.表第十.宗室世系表》及《新唐書卷七十八.列傳第三.宗室》等載)。
  七、大唐玉牒
  唐朝為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國勢強盛,遠超過秦、漢,聲威所及,四夷賓服,萬國來朝,其典章制度,垂範千秋,文治武功,震爍中外。至今海外華僑,猶自稱為「唐人」,稱祖國為「唐山」,而亞洲四鄰諸邦,亦多以「唐人」稱之,就連幾千年前一度流行的、代表中國特色的傳統服裝,也被稱為「唐裝」。至於元朝武力雖強,但鮮有文治之典章文物可傳也。
  當隋朝季年,煬帝(569-618)驕橫淫逸,窮奢極侈,大興土木,營東都,築西苑,開運河,造龍舟,勞民傷財。又窮兵黷武,誇張好勝,頻出朔方,三駕遼左,驅役不息,暴殄無厭,法令煩苛,徵稅百端,終致民不聊生,怨忿鬱積。於是盜賊蜂起,遽發逐鹿之機,大則跨州連郡,稱帝稱王;小則千百成群,攻城剽邑『按:其時據地稱雄者,凡四十餘人,其中尤以劉武周、林士弘、劉元進、朱燦、李子通、邵江海、薛舉、郭子和、竇建德、王須拔、汪華、杜伏威、李密、徐圓朗、蕭銑、高開道、梁師都、李軌等諸路為雄強』。荊棘塞途,生靈塗炭。而煬帝荒淫無度,方且巡幸江都,龍船相接,錦帆千里,宮女縴纜,彩袖盈堤,正當樂此不疲,流連忘返,回顧中原鼎沸,遂無意北歸。
  唐高祖李淵(566-635),字叔德,隴西成紀人,生於北周武帝天和元年丙戌(公元566年)三月初三日,七歲,襲唐國公爵。及長,倜儻豁達,寬人容眾。時為太原留守,見群雄並起,天下大亂,審獨夫之運將盡,知新主之命當興,乃聽從次子世民及晉陽令劉文靜之勸,募起義兵,入長安,立代王侑(煬帝之孫)為帝,是為恭帝,以江都道梗,乃遙尊煬帝為太上皇。翌年,煬帝在江都被其臣下宇文化及所弒。恭帝下詔禪位,遣使奉皇帝璽綬於高祖,高祖辭讓,百僚上表勸進,至於再三,乃從之,即位於太極殿,改元武德,是為大唐開國之君。其後在世民與諸將同心協力之下,數年內,掃蕩群雄,肅清區宇,征服四夷,奠定皇基。在位九年,禪位與次子世民(是為唐太宗),尊為太上皇,崩於貞觀九年乙未(公元635年)五月初六日,年七十一歲。上諡曰大武皇帝,廟號高祖,葬於獻陵(今陜西省三原縣東北四十三公里唐朱村)。高宗時,改諡曰神堯皇帝,玄宗時,再諡曰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高祖有二十二子、十九女(按:《唐書》止記生子廿二,無書廿三子皎江,太原武王)。除太宗皇室世系外,分十五房:五子曰楚王智雲、六子曰荊王元景、十子曰徐王元禮、十一子曰韓王元嘉、十二子曰彭王元則、十三子曰鄭王元懿、十四子曰霍王元軌、十五子曰虢王鳳、十六子曰道王元慶、十七子曰鄧王元裕、十八子曰舒王元名、十九子曰魯王靈夔、二十子曰江王元祥、廿一子曰密王元曉、廿二子曰滕王元嬰。長子建成、四子元吉,「玄武門之變」時,俱被誅。三子玄霸、七子元昌、八子元亨,均早卒,無子;五子智雲、六子元景,皆無後;九子元方,無嗣,國除。十九女:長沙、襄陽、平陽(諡昭,下嫁柴紹)、高密、萬春、房陵、九江、廬陵、南昌、安平、淮南、真定、衡陽、丹陽、臨海、館陶、安定、長廣、長樂公主。
  太宗皇帝(597-649),名世民,高祖次子也。雄才大略,識量過人。雖為唐朝第二代君主,然其首倡舉義,起兵晉陽,輔佐高祖,掃蕩群雄而除隋亂,平定天下以成帝業,謂為開國之君可也。繼位之後,勵精圖治,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內可安阜百姓,至戶不夜閉,道不拾遺;外而征服四夷,至萬國來朝,被尊為「天可汗」、天至尊(萬王之王)。文治武功,邁絕古今,典章制度,遠被四鄰,成為歷史上空前之「貞觀之治」。《新唐書》贊曰:「除隋之亂,比迹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之有也」。宋代蘇轍曰唐太宗:「唐太宗之賢,自西漢以來,一人而已」。或稱太宗為三代以下第一令主。
  太宗在位二十三年崩,年五十三歲,百僚上諡曰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昭陵(今陜西省醴泉縣東北五十里九嵕山),高宗上元元年甲戌(公元674年),改諡曰文武聖皇帝,玄宗天寶八年己丑(公元749年),改諡曰: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十四子、二十一女。十四子:長曰常山愍王承乾、次曰楚王寬,出繼、三曰吳王恪、四曰濮王泰、五曰庶人祐,附濮王譜、六曰蜀王愔、七曰蔣王惲、八曰越王貞、九曰高宗皇帝治、十曰紀王慎、十一曰江王囂、十二曰代王簡、十三曰趙王福、十四曰曹王明。囂、簡、福,皆附曹王譜。二十一女:襄城、汝南(早卒)、南平、遂安、長樂、豫章、北景(下嫁柴紹子令武)、普安、棗陽、臨川、清河(李敬,字德賢,下嫁程知節子懷亮)、蘭陵(李淑,字麗真)、高陽(下嫁房玄齡子遺愛)、安康、新興、城陽、合浦、金山(早卒)、晉陽(李明達,乳名兕《音四》子,卒年十二)、常山(早卒)、新城公主。
  高宗名治(628-683),乾封時,成功東封(封禪)泰山,是唐朝皇帝首次舉行之盛典,在位三十四年崩,年五十六歲,諡曰天皇大帝,天寶十三年甲午(公元754年),增諡曰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葬於乾陵(在今陜西省乾縣北門外六公里之梁山上)。八子、三女。八子:長曰燕王忠、次曰悼王孝、三曰澤王上金、四曰許王素節、五曰諡孝敬帝弘、六曰章懷太子賢、七曰中宗皇帝顯、八曰睿宗皇帝旦。三女:義陽、高安、太平公主。
  中宗名顯(656-710),前後在位六年崩,年五十歲,廟號中宗,葬定陵(今陜西省富平縣西北十五里龍泉山),天寶十三年甲午(公元七五四年),諡曰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四子、八女。四子:長重潤,贈懿德太子、次重福,譙王、三重俊,贈愍節太子、四重茂,溫王,韋后立為帝,任皇帝十八日,年號唐隆,后敗,遂遜位,卒諡殤皇帝,葬於武功西原(參見《舊唐書卷八十六》)。八女:新都、宜城、定安、長寧、永壽(早卒)、永泰、安樂(李裹兒)、成安(李季姜)公主。(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