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地方學之萌發與推動

發布日期:
作者: 李錫南。
點閱率:4,220

金門文化園區管理所暨歷史民俗博物館,將《金門學》為基底,以《金門人的日常與非常》為主題,帶著金門閩南文化風格的館藏與人脈,結合「金門地方學」的意義與功能,分別辦理金門場與台灣場陳展,並策辦「金門學未來與軸向」論壇;尤其適時納入823流亡學生之流動調查相關資料,以補足戰役金門史料;瓊林蔡氏家廟與祭祖,補足宗族文化,值得肯定。經由楊樹清完整架構論述,已將《金門學》內涵與特色輸出,再透過江柏煒院長登高格局的主持,從金門地方輸出到台北,具有重要意義。這是金門文化首次有系統的跨海北台灣,影響深遠。金門地方學正待萌發,在以台灣價值為主軸的演進中,終於趕上潮流,躋身一席之地。
「地方學」源於1990年代本土化意識抬頭後,歷經教改及社造運動,由地方政府、大學及社區大學,鼓勵成立以在地文史為主之尋根探源研究,打破疆域及學科的「區域研究」,文化部也適時推出獎助地方學而迅速成長。《金門地方學》是建基於《金門學》,並輔以宗族研究、戰役史蹟、社區營造、村史敘寫、民俗探討與技藝傳承、寺廟祭典、博物館教育、教育傳承、產業發展、文創研發等綜合能量之總稱。
傳統上以歷史領域為主,以縣市為區域之研究,記載地方疆域、沿革、古蹟、人物、風俗、產業,討論其歷史社會等發展,通稱為「地方志」或「志書」。可是「地方志」或「志書」畢竟偏狹,不符時代需求。晚近以來,全球化浪潮迅速席捲各區域,使區域間或個別國族間頓失自主性,因而掀起一股區域社會學、經濟學的自省研究,或從探討區位優勢來突顯國際地位。以台灣主體而誕生的《宜蘭學》、《高雄學》、《屏東學》、《南瀛學》等,發展將近20年。金門起步雖晚,但發展趨勢快,從1996年文化局推出《金門學》叢刊後,自2006年起每兩年舉辦「金門學學術研討會」,2007年開始補助博碩士論文,成長加速。尤其金門大學105學年度第1學期開設《金門學概論》大一新生必修通識課程,透過課堂講授、實作與學生自主學習等教學方式,並辦理推廣活動、出版金門學系列叢書和成立「浯州書院」等最為積極,金大人文社會學院長高瑞新指出,「金大立足於金門,全校師生對於金門有高度的認同」,該校教師積極投入金門在地研究,每年提出的研究計畫案,有一定比例議題皆與金門在地特色有關。另外金門高中也在選修課程納入金門學。高一有「走讀後浦小鎮」、高二則有「金門產業巡禮」、「浯州史話」,進而拓展至對世界的認識。8月以「從台江看世界」為校訂課程的台南瀛海高中師生飛抵金門,首次開啟高中層次南瀛學與金門學交流。金城國中也啟動相關議題之課程活動。在國小校園原設有鄉土教育,未來很容易轉型為金門學而向下紮根。就師資部份,去(2020)年8月,本縣國民教育輔導團社會領域結合融入海洋教育共同備課,辦理戶外踏查增能研習,觀察烈嶼潮間帶的奧妙與奇特之處,強化對於本縣海洋環境議題之探究與理解。整體而言,《金門地方學》從萌發至全面推動,構築亮點,蓄勢待發。
金門縣政府多年來推動學術與在地文史探討,從2006-2008年,共有145件出版品,其中文化局出版品共計97件,占所有出版品七成,且品質相當優良,因此2009獲得行政院研考會主辦的「第一屆國家出版獎」評審特別獎肯定。可見本縣對於推動地方學的熱忱。值得讚揚的是金門獨力創設已歷五屆的「金門文化獎」,傳承感動人心的文化故事,鼓舞了固守文化傳統又創新的文化達人;「浯島文學獎」堂堂邁入第十七屆,催生諸多文學新銳,文化活水源源不絕;最難能可貴的是排除萬難,跨域整合於去(2020)年創設首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深耕新苗;以古蹟活化權充金門文學館的碧山睿友學校,提供藝文人士展出珍藏手稿,身歷其境的訴說探索生命故事已邁入第五檔。
以「新金門閩南文化」行動博物館之姿向台灣輸出《金門人的日常與非常》,並以子婿燈式視覺襯托及塑造「我金門我驕傲」的光榮感與認同感,將金門傳統民俗文化與庶民生活特色具象化,以創新活潑型態,巡迴展演,達到推廣教育文化、觀光行銷、凝聚鄉心效果;深度交流與對話,有助於推動在地經驗,孕育共識與形塑地方感新名片。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