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打造金門商幫

發布日期:
作者: 董群廉。
點閱率:4,797

早年金門人流傳著三代人才能夠蓋一棟普遍房子的說法。但金門彈丸小島,面積只有150平方公里程(或云178平方公里),島上竟然散落有150餘棟的「番仔樓」,還有不計其數的精緻四合院,每棟的「番仔樓」和四合院都是價值不菲的,這些錢都是先僑從南洋或東洋賺到的錢,匯回金門興建的。但到底匯回多少錢,目前已經無法估算,不過民國九十年代修復的陳景蘭洋樓,據傳總工程高達一億餘新台幣,以小見大,就可想像當年金門人從海外賺回來的錢非常龐大。
閩南各縣,人口外移,動輒以數十萬數百萬計,金門的人口在道光年間的人口有七萬九千餘人,民國三十九年的人口為三萬七千餘人,一百二十年外移的人口約占島民總數的一半,再加上自然增生的人口,可能達到五萬人。就以五萬人來計算,金門人在南洋打拚,成功的比率算是很高,在閩南地區堪稱數一數二,有這樣的好成績,其實就是靠打團體商戰,金門人在海外非常團結,彼此之間密切合作,負責貨源者,努力找貨源;負責銷售者,努力開拓市場,大家互蒙其利,大家一起發大財,從鄉村到城市,從一線城市再到國際城市,建構起綿密的商業網絡。
2007年6月天下雜誌第373期「全球下南洋—前進新亞洲」專題中,以七頁篇幅聚焦報導「金門幫:稱霸金融、船務、百貨」後,2008年11月商業周刊1096期,再以「『金門幫』百年智慧-賺慢錢」為專題,大篇幅報導金門商幫崛起與開枝散葉。根據辭海的解釋,凡結合之團體皆曰「幫」,從職業類別來分有商幫、茶幫、馬幫之分類;從地方別來說,常聽到的有台南幫、宜蘭幫、溫州幫等等。所以「打造金門商幫」用大白話來說,就是打造以金門人為中心的商業團體,或云打造以金門人為中心的商業網絡。
「金門幫」是最近幾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但事實上,金門人在海外做生意,以同鄉作為貿易夥伴並不是新鮮事,早在清末民初就已經開始,從文獻可考的資料來說,本邑新頭旅日陳國樑、陳世望家族的「泰益號」「其貿易範圍,自長崎擴及門司、下關、神戶、新京、橫濱、祥上、上洋,及俄國海參崴、朝鮮釜山、仁川、我國沿海之大連、營口、天津、北平、登州、煙台、上海、鎮江、蘇州、乍浦、寧波、福州、金門、廈門、三府巷(馬巷)、漳州、汕頭、揭陽、香港、廣東、台北、基隆、淡水、新竹、台中、彰化、嘉義、台南、鳳山、打鼓、澎湖等地暨越南、暹京、噴叻(新加坡)、褚城、巴東、小呂宋(馬里拉)等都市。」很多的貿易據點就是利用同鄉關係建立起來的商業網絡。
十九世紀開始,金門人更以新加坡為中心,建構起綿密國際商業網絡,網絡涵蓋現今的東南亞各國。新加坡位居馬六甲海峽的要衝,但在1819年之前尚無人認識到它在戰略上的重要性,一直到1819年1月28日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雇員史丹福‧萊佛土租占其地,新加坡才很快變成華人移民南洋的集散地和海外華人經濟的中樞。萊佛土管轄該島嶼,即採取法治的方式以及資本主義的自由放任政策,吸引各地的商人進駐。他清剿鄰近海域的海盜,造就了一個自由航行的海域,更讓新加坡成為東南亞地區貨物的集散地,其中以土特產最為重要,後來更因轉口貿易的大量需求,帶動新加坡與東南亞地區的國際貿易,金門人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金門人靠著其地緣和血緣的紐帶,建構起商業網絡,開創出其事業王國,茲舉數個較大的案例來說明。
首先來談在產地有分行者。這些業者通常先在地產區開店,而且融入當地的文化,學習到當地的語言、風俗,以及當地人做生意的方式,熟悉僑居地交易模式,經過一段時間經營,事業有一定的規模之後,再將企業總部移轉至新加坡。不過在開拓國際市場的同時,他們仍與產地維持良好的關係,並在當地設立分行。這些業者早期知名者有陳水龍、陳景蘭、翁贊商、歐振隆、蔡嘉種等人,茲分述如後:
陳水龍:縣志載「(陳水龍)字雲從,金門後浦人……16歲南下石叻(新加坡),販貨於荷屬蘇門答臘各埠……至38歲,在碩頂建金德盛號,營雜貨土產,年45又在石叻(新加坡)開陳德盛,更與友人合資茂發公司作九八之貿易。」
陳景蘭:先在印尼創辦「南金號」商號,收集土產,再回新加坡創辦「成源」九八行。
翁贊商:縣志載「(翁贊商)金門人……,年36始南來新嘉坡,既而復往北干(北干峇汝)經商,凡三年,再返石叻坡,創有豐裕棧,為配運出水九八行,才四年,又設恒裕號、振隆號等,喧赫一時,起家至驟。」
歐振隆:縣志載「(歐振隆)福建金門籍而誕生於新加坡者,7歲隨父往荷屬棉蘭埠,住該處曾入華校讀書,14歲小學畢業,越年回叻從商,後設金成發號,為巨商號,所業大宗土產九八什貨,歲計多奇贏。」顯見這些業者有了銷售市場,又能維持商品的穩定來源,自然能壯大企業,快速累積財富。
蔡嘉種:經營的「長發號」,專營土產鹹魚,「分行遍及荷屬曼加麗、雙牙盆領及巴城等處。」而這些地方剛好都是金門人聚集的城市或市鎮。曼加麗(望加麗)金門人約有上百戶, 若以每戶6-8人計算,金門人將近千人,該埠就有頗多瓊林的蔡氏人家,而金門人中不乏從事土產買賣者,例如住望加麗的陳禮耀說:「父親在巴剎販賣魚蝦,賣一段時間(後),家父改行去賣土產。」黃奕坡亦說:「祖父當年在望加麗買賣土產(橡膠)。」至於雙牙盆領,隔一條河與望加麗對望,是一座千人的聚落,金門人約有50戶, 其中即有金門人種植橡膠,蔡順義說:「祖父(蔡六經)結婚後在蘇內巴領﹝雙牙盆領﹞種植橡膠樹。」至於製作鹹魚的鮮魚,似不乏來源,住雙牙盆領的陳瑞發說:「祖父來到印尼以捕魚為業……祖父常駕著小船出海捕魚,最初是在印尼的古勞捕魚,然後定居孟加麗(望加麗),終其一生都是靠捕魚維生;我父親一生也是以捕魚為業。」李愛德亦說:「聽長輩說祖父是先到淡水港﹝汫水港﹞捕魚,因為淡水港﹝汫水港﹞生活不易,就搬到雙牙盆領,還是從事捕魚工作。」由此可見「長發號」的貨源不虞匱乏。
及至後期,以許東亮最為傑出。許東亮,原名許乃昌,金門后湖人,於金門讀完小學後,即負笈廈門;完成學業後即隻身到新加坡工作,1936年奉父母之命回金門完成終身大事。1937年,日本占領金門前夕,他帶著新婚太太逃難到新加坡。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開始南侵,他就帶著家人往印尼逃難,逃到蘇門答臘島上的巴亞光務(即百仔坤霧)小鎮落腳。日本投降後,他在1946年搬回新加坡,因為在印尼住過一段時間,瞭解印尼盛產很多的土特產,他和當地的僑胞交情不錯,決定經營土特產生意。不久,他就和幾位朋友合夥成立商號,開設一家貿易公司,專營印尼的土特產。後來許東亮因為參加民盟,受到英殖民地政府的關注,準備予以逮捕。1950年的年初,他舉家逃到雅加達。他又和幾位金門人合夥,組成「公大行」的商號,依然是做印尼的土特產買賣。
他到雅加達後,他將蘇門答臘島到爪哇島的人脈整合起來,從而建立起商業網絡,做起土特產大盤商;再利用新加坡的朋友,把印尼的土特產銷到新加坡,主要產品有辣椒、胡椒、橡膠等。他除在雅加達設立「公大行」總行外,也在蘇門答臘島及鄰近島嶼遍設分行,例如前水頭蔡清竹就曾擔任巴爺光務(即百仔坤霧)小鎮「公大行」分行的負責人,《瓊林蔡氏前水頭支派族譜》載:「蔡清竹,第二十六世,公生於光緒戊戌年……卒於1975年……生前旅居印尼光務營公大行,曾任巴爺光務(即百仔坤霧)僑領……曾助抗日志士郁達夫安葬及撫其遺孤等慈善工作。」
許東亮經營「公大行」的事業愈做愈順,生意愈來愈好,員工擴增到十多位。1965年印尼發生930事件,許東亮被迫放棄印尼的事業,改往香港發展。後來他在香港成立「大眾動力機械有限公司」,銷售中國大陸生產的機器,他仍利用既有的及原鄉的人脈,將機器回銷印尼。出生印尼原籍金門的李景星說:
1966年我回龐越幫忙父親製作冰糖……一陣子之後……到一家機械工廠任職,主要是推銷中國大陸的機器,總公司在香港,名為「大眾動力機械有限公司」,老闆是金門籍的許乃昌(即許東亮)。當時該公司在印尼分設推銷處,雅加達就由李春華主持,負責西爪哇的推銷業務;泗水由我主持,負責東爪哇島鄉下農業機械的推廣工作;楠榜是以前學校的董事長主持,負責蘇島的推銷工作;我們競爭的對手是日本的機器。
由此可見,許東亮的銷售網絡,主要仍利用既有的人脈和地緣關係的同鄉關係網絡。次談在產地有合作夥伴者。金門人在新加坡從事土特產生意,最重要的是要能夠掌握貨源,每一個九八行都各自有合作的業者,新加坡從事土特產貿易者以此類型為最多。
其中最知名者為鄭古悅。縣志載:「(鄭古悅)浯坑人,弱冠南渡,經商於新加坡和印尼之間,十數年蔚然大觀,業立名成,商店遍及印尼各屬。」《鄭古悅先生傳略》亦云:「他三十二歲創辦『順源』公司,設分棧印尼檳港,九年後復組織『益成興』公司,設分棧吧城及泗水,嗣再設『振裕成』商號,專營印尼各港土產什貨的進出口貿易,而以鹹魚、魚乾為大宗。」新編《金門縣志.華僑志》附錄二:《南洋名人集傳》,鄭古悅條載:「君昔年22歲始南來石叻,至28歲謀組源成興公司…繼又設立振裕成,泗水亦有同成棧。」
他的最大合作夥伴是金門籍的董允耀。董允耀,金門古崗村人,清季下南洋,發迹於荷屬印尼(稱印尼)的古大巴陸(高踏峇汝),以經營土產和海產起家。荷蘭殖民時期,印尼有二大漁場,其一是峇眼亞比附近的海域,這裡因鄰近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所以捕撈的鮮魚,或製成鹹魚,或製成魚乾,多數運到馬六甲銷售,小部份運銷新加坡;其二即是高踏峇汝附近的海域,這裡捕獲的鮮魚,同樣是製成鹹魚或魚乾,運至泗水,再轉運出口。
  高踏峇汝是一座小島,位於加里曼丹島的南部,這裡住有數十戶至近百戶的金門鄉親,以漁為業,董允耀即是這裡的土產和漁產收購商,他收購鮮魚後製成鹹魚和魚乾,「再送到泗水來販賣,獲利頗豐」, 財產迅速累積。1932年他開始在故鄉金門古崗村興建洋樓,1933年一座華麗且頗具規模的洋樓群落成,並圍以約二公尺的高牆;後來他更在鼓浪嶼購買下一條街和一家戲院,財力非常雄厚。所以在高踏峇汝,董允耀如果不是這裡唯一的鮮魚收購商,也應該是最大的鮮魚收購商。 (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