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跨境閩南·文化連結研討會金門場主題演講與研討會論文摘要

發布日期:
作者: 金門縣文化局提供。
點閱率:4,503
字型大小:

2021年「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以「跨境閩南.文化連結:金門及桃園視角的全球過程與移民記憶」為題,結合金門縣與桃園市,通過兩地的移民經驗與文化累積之梳理,促成閩南文化研究的國際化、學術化、多樣化、應用化之目標。
金門場將於12月9日(四)假國立金門大學進行,共有3場專題演講與15場論文發表,目前網路報名已額滿,活動當天開放現場報名20名與候補,歡迎各位同好踴躍參與。為了服務《金門日報》讀者,特別披露「2021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專題演講及發表論文內容摘要,讓讀者先睹為快,並籲請各界共同關注金門以及世界閩南文化。
【專題演講I】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語研究所研究員):〈航海、貿易、移民與手藝:明清以來的閩南海域〉
有關明清以來閩南海域的作品頗多,光是華語作品就已經汗牛充棟,難以枚舉。外文著作也很不少,姑且拿英文作品舉例如下。關心外國研究成果的朋友,很可以借鏡:
1.L . Blusse , " Minnan - jen of Cosmopolitan ? The Rise of Cheng Chih - lung alias Nicolas Iquan," in E . B . Vermeer ed.,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Fukien Province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Leiden & New York: Brill, 1990), pp. 245-264.
2.Gungwu Wang, "Merchants without Empire: the Hokkien Sojourning Communities," in James D. Tracy ed., The Rise of Merchant Empires: Long-distance Trade in the Early Modern World, 1350-175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pp. 400-421.
3.Hugh R. Clark, Community, Trade, and Networks: Southern Fujian Province from the Third to the Thirteenth Century (Cambridge Studies in Chinese History, Literature and Institutions; Cambridge, et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4.Melissa Macauley, Distant Shores: Colonial Encounters on China's Maritime Frontier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1).
【專題演講Ⅱ】陳益源(成功大學中文學系特聘教授):〈渡臺、過番與賣身〉
早期閩南地區人口外移,渡臺與過番是兩條主要路線,均需飄洋過海,所費不貲,「賣子赴洋」現象有之;又因危險性高,不幸死於途中或客死異鄉,家中妻兒被迫改嫁、出嗣者亦屢見不鮮;又或者為求家人團聚,為求繼承家業,為求傳宗接代,「攜子赴洋」、「返鄉買子」等各種涉及人口買賣的行為也經常發生。本演講將針對渡臺、過番與賣身之閩南相關文獻,包括檔案、契約、歌謠、小說、書信等,就各樁賣身事件進行述論,以豐富閩南文化研究之內涵。
1980年代,黃榮洛先生發現臺灣客家山歌集《渡臺悲歌》,桃園客籍大老鍾肇政先生說它:「使我們看到先民來臺的艱辛與哀傷,無疑為吾臺移民史增添了一層五彩斑斕的色彩。」在這部《渡臺悲歌》以及後來又發現的《臺灣番薯哥歌》,我們都可以看到渡臺者久候船隻期間「賣男賣女真可憐,衣衫被帳都賣盡」、「等船不開日多久,幾多賣了衣和衫,幾多典子男和女,幾多當了釵和簪」的悽苦困境。
渡臺艱辛,過番亦苦。福建多種過番歌和金門流傳的賭博歌,對於過番的艱苦和「賣子赴洋」情事,多有描述。「賣子赴洋」,可說是大陸閩南地區長期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例如賴寶林〈晉江縣菲律賓僑匯史初探〉一文就說過早在明代即有「賚母子錢往市者」:「臨出國前,須同債主訂好歸來還款的『契約』,往返一次後,本利一百。否則,要連同妻兒送給債主作『抵押品』(當奴隸),至債清後方讓返回。」馬來西亞麻坡邱國華校長〈我的父親〉一文也提到:「父親出生于1916年,在那鴉片荼毒的年代,其生父因抽鴉片而負債累累,為了逃離債主,在他六歲的時候將他領到永春縣獅頭村的邱家,以三百大元賣了作為盤纏,攜帶著老婆與其大兒子(父親的大哥)來到了馬來亞,並落腳於麻坡玉射村。」
渡臺、過番之後,出於生活貧窮、夫妻不和、傳宗接代等因素,在臺灣、南洋以及閩南原鄉各地,典賣妻兒的事件層出不窮。我們從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吧城華人公館(吧國公堂)檔案叢書《公案簿》、新加坡《三州府文件修集》、馬來西亞《移山圖鑒-隆雪華族歷史圖片集》等檔案資料,以及閩南地區所見賣身契(常以「出嗣書」或「婚書」為名),可以發現大量涉及金錢交易的拐賣人口與賣身圖利事件。
嚴格說來,「賣豬仔」(「契約勞工」)也是人口買賣的一種形式,南洋許多名人都有類似的出身。黃賢強教授說從過番客到華人甲必丹的葉亞來(1837~1885):「許多著作對他到底是屬於『自由』移民,還是以『賣豬仔』或『契約』的方式南來有不同的說法。」李業霖教授說原籍廣東鶴山的陸佑(1846~1917):「少年時期賣給新會陸家做奴子,後來又被賣豬仔出洋。」又說他在家鄉:「娶了一農家的女兒為童養媳,名叫梁雪梅……買了個男孩子取名漢秋的,給她做兒子。」
金門作家洪乾祐(1932~)半自傳長篇小說《夢棋緣》提及「印刷的『雇工合約書』」、「伙計在『合約書』上填明日期是大清光緒十八年(1892)二月十日」;書中又描寫到「四海春茶桌飯店」中幾位分別來自福建惠安、廈門、泉州、龍溪的煙花女子,以歌謠敷唱自己被輾轉賣至南洋當藝旦的情節。
金門大學華文系唐蕙韻主任蒐集到二份金門的契約文書,一份是民國二十一年(1932)蒼湖堡湖前鄉陳許氏查某治「欲往南洋尋夫」,乃將前年以大銀伍拾元購得的三歲苗媳寶珠以原價送還其生父邱鐵圖;一份是民國二十二年(1933)金門城邱助不欲前年賣予黃王氏為苗媳的孫女同往南洋,乃央請公人調處贖回。類似這樣的材料,也從不同角度反映出「攜子(包括養子、養女)赴洋」的社會現象。
除了「攜子赴洋」之外,另有「返鄉買子」的情況存在。清同治十年(1871)新加坡福建人蔡水理的僑批,信中寫道:「……吉梨無人岸少簿,掌管生理之事,要謹探聽乞一位男子,上至十六、十七歲,下至十四、十五歲,至切打探,有識字正好,乞來岸此頭路,愚夫自當歸家。」菲律賓黃開物(1878~1940年代,曾為同盟會會員)寄給福建妻子林氏的三封僑批,證明他當初入境菲律賓時已預先謊報家有一女,以俟將來原鄉妻子購買婢女同赴菲律賓以供差遣。本人亦收藏有菲律賓、馬來西亞閩南僑民「返鄉買子」的幾份賣身契,可以證明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甚至還出現過「買一送一」的交換條件,匪夷所思。
本演講以渡臺歌、過番歌和賣身契為主要素材,探討「賣子赴洋」、「攜子赴洋」、「返鄉買子」等各種閩南移民的社會現象,最後則以「返鄉尋子」的故事作結,觸及被賣到金門的「廈門囝子」,說明雖然大多數的賣身事件都是充滿著艱辛與哀傷的無奈悲歌,但是人性本善,我們依舊可以從中見到另一種溫馨的有情世界。
【專題演講Ⅲ】洪惟仁(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退休教授):〈同安腔方言的分佈及其影響〉
「同安腔」基本上屬於泉系方言,但同安話的分佈西到今集美區兌山為止,往西至角美、往南到廈門島,都是「漳東腔」的天下。同安腔所帶動的泉腔影響力最大射程可以到長泰,但最大影響力只到東部「泉化漳東腔」,西南邊海滄、角美還是典型的「漳東腔」。但「泉化漳東腔」,再進一步產生「廈門話」。
  同安腔和泉化漳東腔在臺灣的影響力頗大,除了「老同安腔」如淡水、新竹、芳苑、西嶼、湖西等傳承同安腔之外,台北、澎湖「新同安腔」是同安腔和泉化漳東腔融合產生的「新方言」。
本文討論同安腔的分佈及其在閩南和臺灣的擴散及其影響。
繼日前「2021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金門場次3場專題演講摘要,本報接續刊登15篇發表論文摘要如下。
【發表論文01】黃奕炳(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印華作家黃東平中短篇小說的價值研析〉
本論文旨在針對印華作家黃東平中短篇小說的價值,進行分析、研究。
黃東平中短篇小說二十三篇,創作於二十世紀八○至九○年代,主要描述一九六五年後印尼排華風潮期間,華社及印尼社會的現實生活與變遷,以及華僑華人此期間歷經的苦難和煎熬。
  黃東平的中短篇小說,具有重大文學與歷史價值。其係從底層、離散和傷痕的視角敘事,以文學的方式書寫歷史,撰述印尼華人社會在殖民者和異族統治下的苦難和變遷,揭露、控訴排華行動的殘暴、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與壓迫、富僑的奢靡腐敗;作者憐憫被迫害的女性、華人知識份子,以及包括華人、當地人在內的貧困底層階級。
他獨特的創作藝術,能走出前輩作家的影響,另闢蹊徑,在創作主題、藝術技巧和文化認同上,顯現出由「面向中國」轉向「面向本土」、華僑文學逐步向華族文學轉型的跡證,並且驗證印尼排華的肇因和東南亞華僑華人百年來苦難的根源,彰顯這些小說獨特、稀有、恐難再現的特殊性,它們更是僑歌系列作品的續篇或補遺,構成黃東平文學成就不可或缺的環節。
就研究者而言,它們既是華僑史、閩南史、金門史,也是落番者家族史的重要史料線索,深具參考與研究的價值。
【發表論文02】黃振良(退休教師):〈浯江衍派~「金門徙衍古同安內地的家族聚落」調查報告~〉
金門各姓氏家族,大致都是兩宋時期由晉江、泉州徙居島上先民的後裔,從今日各家族所保存、修撰的家族譜牒都可以知道其概略。由於浯洲(金門)可耕地少、資源短缺,不足以支應過多居民的生活所需,所以雖然歷代都有居民再陸續遷入,但早在元末明初、明代中葉、明清易統之際,先民或因糧食短缺、或因倭患、或因戰禍而紛紛回遷同安內地者,為數也不少。有些內遷後經長期繁衍而形成整個大家族者,其數量早已超過金門人口的數倍之多。
本世紀初金、廈復航之後,由於資訊暢通、交通方便,許多家族訊息重新恢復,家族情緣重新接續,這些由浯洲(浯江、即金門)內遷的冢族,在其新修、新建的宗祠家廟中,都會將金門祖居地的名號書於重修志上,或將祖居地名鑲於家廟柱聯上。其中特別是金門的古地名「浯江」見得最多。另有以浯陽(浯洲陽翟)、浯浦(浯江後浦)、浯卿(浯洲下卿)、浯東(浯洲東半島)以及金豐(金門後豐)、金田(金門田墩)、彤庭(金門赤埕)等詞作為分堂號。還有的如陽翟、洋宅、呂厝、斗門、蔡厝、東埔、沙美、彭厝等,則是原鄉地名的移植。由本調查之結果公開的第一手資料,藉以讓更多人知道,金、廈兩地是同根同源的同族人,具有相當密切的血緣關係。
【發表論文03】林德順(馬來亞大學中國研究所高級講師):〈功在社會:巴生路名紀念的閩商〉
楊元合、楊古傑和吳福發是馬來西亞巴生市二戰前著名閩商。他們都是經商有成,行有餘力貢獻社會。在一方之土內領導華團照應族群利益,對外參與英殖民政府統治體系,以士紳身份諮議市政,同時還事奉馬來蘇丹,君臣關係融洽。他們在巴生的功績彪炳,以至於有的獲得蘇丹授勛,身後以他們大名訂為巴生路名,意願流傳芳名到後世。諸位閩商僑居異鄉之餘,亦奉民國正朔,關注中國國情發展,對孫中山逝世、各種■害、日本侵華等國家大事,他們率領當地華民給予激情呼應,盡力支援。對於本身的地緣認同,他們在不同程度上都參與創辦或者建設巴生福建會館,幫助凝聚同鄉。本文以增訂三位閩商生平為基礎,探索他們貢獻在地(南洋)和原鄉(中國)的兩個「社會」當中,與中華文化中心聯繫,同時開始建構本土認同。
【發表論文04】陳炳容(閩南師範大學博士、退休教師):〈明清時期金門鹽業的發展與變遷〉
據《元史》記載,元代福建設置七個鹽場,浯洲場是其中之一,且是同安縣惟一的鹽場,同安縣沿海的鹽埕也隸屬浯洲場所管轄,直到清乾隆年間分設祥豐場止。
福建最早的一部全省性通志為《八閩通志》,始修於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弘治二年(1489)書成,次年(1490)即首度刊印,四年(1491)又有遞修本,志中記載浯洲嶼:「十七都至二十都之民,皆處其上,凡二千餘家,多產魚鹽。」此後各志書有關浯洲嶼的生業,也幾乎皆談及浯洲田地稀少,依漁鹽為生。
浯洲場到民國元年被裁撤,改隸蓮河場,成為蓮河場下的西園區鹽場。浯洲場曾長期攸關浯洲嶼和同安沿海居民的生計,且是影響金門歷史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首先簡介明代以前浯洲場簡史,餘重點在探討明清時期浯洲場發展與變遷。(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