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跨境閩南·文化連結研討會金門場主題演講與研討會論文摘要

發布日期:
作者: 金門縣文化局提供。
點閱率:4,686
字型大小:

【發表論文05】吳啟騰(金門環境教育學會理事長):〈金門海洋生活文化之探究〉
金門的移民社會從明末清初開始,以中原文化為基礎,經由本土化的發展後,形成富有金門特色的閩南文化。又因四面臨海,且近大陸東南沿岸,造就特殊的海洋生活文化。更因地理位置關係,而成為歷代中原及大陸人士避居的島嶼,同時也形成商人們往來臺灣和福建地區的中繼站。由於移居金門的人大多來自福建,所以閩南文化濃厚。加上早期因生活困苦,居民往南洋謀生,將傳統的閩南文化融入南洋生活元素,形成了特殊的僑鄉文化。
近五、六十年來,金門因受戰爭洗禮,移入許多從大陸隨著國民政府來的新住民,促使環境起了重大的變化,此時金門居民也大量東移至臺灣求生,造成文化價值很大的變化,在轉換過程中,又形成了不畏艱難、求新求變的海洋文化特性。金門居民早年生活以「漁撈」為主,除了在海岸撿拾蚌、貝、蚶及蚵蠣外,還冒著生命危險,出海捕魚,與海洋為伍,不因身處小島而限制自身生活,這便是金門人強韌生命力的根源。
為使金門的歷史文化再度提升,營造金門具有自然生態特色,良好的生活品質及健康安全的生活環境,改變金門海洋文化的內涵與海洋互動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建構金門人所具有的海洋文化特質,使金門主體文化與共同價值,運用地理位置的優勢,往新的方向思考,重塑金門海洋生活文化新頁。
【發表論文06】陳其澎(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前院長;室內設計系教授)、蔡國華(中原大學設計學院設計博士學位學程博士候選人):〈從場所精神的角度比較金門與桃園的文學地景〉
本文的研究取向企圖配合文化部積極推動閱讀文學地景的步伐,分別探討金門與桃園兩個地域中具獨特性的人文地理景觀。以金門而言,是傳統建築與聚落景觀,以及因為國共對峙期間所形成的軍事地景;桃園方面則是以從清朝時就存在於桃園台地上的埤塘與水圳的水利文化地景為探討的對象。論述此兩地域人文景觀的文學意義,抑或從文學中解讀其人文景觀的意義。本文也嘗試利用場所精神的角度更深入解讀文學地景所深藏的意涵,並引介歐美著名文學家中的文學地景,以透析出文學作品中更深層的意義。
【發表論文07】鄭藩派(閩南師範大學博士候選人、金門縣中正國小退休教師):〈金門閩南方言代詞探析〉
代詞是一個小家庭,為數不多的封閉性詞類。一種方言的代詞,不需花費太多的時間就可以把各方言點窮盡的羅列出來,可是發現為什麼各方言點的代詞會有那麼多的歧異呢?筆者希望能從不同的角度來探索這一個有趣的問題。
本文為閩南方言代詞的各種表現形式,探討金門話代詞的構詞、語意和語用。取材著重於閩南的泉州、漳州、同安、廈門和金門等地區。對於兩岸三地之間的這些用詞,分類列述說明其異同之餘,也盡量考釋其語源及音義的演變過程,最後綜合的提出閩南方言這一個封閉性詞類的若干特點。本文部分內容轉引、參考自李如龍著《閩南方言語法研究》第063~097頁、劉秀雪著〈瓊林方言的指示代詞-構詞、語意和語用探析〉第133~150頁,特此致謝。
【發表論文08】葉鈞培(金門宗族文化協會理事長):〈金門墓碑調查〉
金門有段時間屬於戒嚴時期,現代化的開發受到許多的限制,相對的也保留許多東西,其中墓園正是其中之一,墓園有許多的特色,金門墓園更是如此,有不少墓園列為古蹟,是墓園研究者的寶地。
墓園可資研究的主題眾多,如其風水,型制等。本文單就個人收集的墓園照片中,調查墓園中墓碑,調查墓碑能否顯現遷居的證據,墓碑與族譜的編撰,墓碑與金門建設的證據等。
  【發表論文09】胡冰清(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博士生):〈城市宗教節慶的跨境連動:以金門「城隍文化觀光季」為例〉
肇始於1999年的「城隍文化觀光季」,是現今金門島重要的文化觀光資源之一。金門縣政府與相關部門通過節慶化當地的民間信仰與習俗,一方面實現了對傳統民間信仰相關祭拜活動「迎城隍」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與活化,另一方面發掘與強化區域的文化特色,引流觀光消費,以振興地方經濟,實現社會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除此之外,由於民間宗教的特殊歷史淵源與影響,以及金門在地緣政治上的獨特地位,在兩岸恢復往來後,此活動更進一步連接了福建與臺灣本島的各個民間宗教團體與觀光客群,亦成為閩臺民間交流與互動的重要通道之一。所以,「城隍文化觀光季」在節慶展演的同時建構了新的歷史文化乃至情感的共同記憶,在相互交流中不斷重構了兩岸民間習俗的當代樣貌。
【發表論文10】薛中仁(金門縣金城鎮賢庵國民小學幹事):〈清末民初「減政主義」與金門地方政治:以建縣歷程為例〉
清朝末年在面臨一連串內憂外患的挑戰,尤其義和團事變致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幾慘遭列強瓜分之厄運。而後在面對革命黨恐怖攻擊式的零星起義外,1905年日本戰勝俄國使更多士紳呼籲應向日本學習實行君主立憲,以救亡圖存。面臨統治危機的清廷,1905年終於宣布實行「預備立憲」之基本國策,並派五大臣出國考察,而於1906年頒布九年準備立憲的詔書,要自光緒三十四年(1908)起算的九年後(1917)召開國會,變身為一「君主立憲」的國家,至此開始推行內閣官制改革等一系列新政。
但政府改組後卻是造成更多的新機關與新官員,國家財政更快速惡化,在此一時勢背景下,杜亞泉於報刊上撰寫「減政主義」一文,介紹西方此一新思潮,希望能改善惡化的國家財政以救治時弊。但清廷的新正在還來不及全面實施下即因辛亥革命而終結歷經二千多年的中國帝制。
民國初年的各省實質割據、弱勢中央的格局下,政府之財政幾乎只能靠向國外借款飲鴆止渴。民國二年九月受任組閣之熊希齡,顯然即為杜亞泉「減政主義」主張的擁護者,故成為其最重要之施政方針。此一政策在福建省的執行,有時任護理民政長之劉次源加以積極推行,對金門造成的影響即為民國初年仍殘留的中軍都司、縣丞等前朝官制之衙門都遭裁撤,改由思明縣派科員駐金臨民。
此一變革激起金門紳民之憤慨,為金門爭取設縣地區共同意願的形塑創造了有利的外在條件,從而讓本地士紳以此取得爭取設縣之大義名份-雖筆者的〈金門設立縣治歷史再發現-從本土地方的觀點來看〉這群本地菁英,其背後更深沉之動機乃是源於參與省議員選舉失利,而欲效法廈門透過獨立改設思明縣而取得獨立選區,爭取到更多的政治資源。而此時金門因施行,「減政主義」而精簡機關,以致治安崩壞、民不聊生,以此訴求設縣可取得極有利之政治道德的制高點;可惜在劉次源主政下,這樣的訴求仍為其以「減政」之理由批示暫緩。而直至熊希齡卸任後,「減政」亦未再成為准駁與否的理由,金門方在新任之巡按使許世英的同意支持下,咨呈內務部後由袁世凱大總統批准同意設縣。
【發表論文11】陳煜(新加坡國立大學建築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新加坡華族人口大多來自閩粵地區,祖先崇拜的信仰伴隨華人南來,早期華人多將神主牌供奉於家中,隨著家庭結構與居住形態的改變,祭祀觀念日漸淡化,大多數家庭將神主牌供奉於廟宇祠堂中。
新加坡林氏大宗祠九龍堂家族自治會是成立於1927年的跨方言群的血緣團體,也是新加坡林氏18宗團的領導機構。位於廣東民路的九龍堂建築落成於1928年,為林氏宗親籌款興建而成,是該機構的永久產業。在這座兩層高的西洋古典復興式建築內,一層前堂(中左右三個神龕)、後堂(中左右三個神龕)供奉著一千多尊林氏先祖及宗親的牌位,二層供奉媽祖林默娘。自建堂以來,除了後裔在清明時節及忌日前來祭拜,九龍堂每年舉辦春祭與秋祭,以及媽祖誕辰祭祀,香火延續至今。
本文旨在通過分析九龍堂前堂林氏宗親牌位所記錄的信息,包括祖籍地、牌位主、奉祀人、牌位型製及其在神龕中的分佈位置,比照九龍堂碑記及相關新聞報道,呈現牌位主的祖籍地分佈、家族關係、性別觀念等,剖析新加坡華族宗族觀念、祖先崇拜信仰與祖籍地觀念的演變,以及宗鄉網絡對於姓氏祠堂發展的影響。
【發表論文12】近藤正己(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客座教授):〈日治初期宜蘭地方街庄民空間的形成與武裝抗日運動〉
本論文是想站在台灣民間社會的角度來審視武裝抗日運動與街庄民空間形成的關係,因而選擇在地理空間上較為封閉的宜蘭地方作為探討的對象。首先,先應用施添福之台灣地域社會理論,這是將清代開墾期形成的結與圍,在日治初期擴大為行政範圍街庄民空間的理論化。本文以此再加上歷史學的觀點來確認因台灣總督府的地方下層行政強化政策,使得清代的總理沿用為日治期的街庄社長,繼續擁有宜蘭地方的領導權這一事實。
其次,要探討的是,因1896年的元旦事件等而高揚的武裝抗日運動,雖一時受到宜蘭地方社會的支持,但在總督府所採的Small War戰術後,武裝抗日勢力被隔離於地域社會之外,漸次的與街庄民空間,尤其是與街庄民空間的領導層之街庄社長等形成對立,對這個過程,作一描述。
最後,對於武裝抗日勢力因歸順當局等而被迫消失這一狀況,以及街庄社長再度受容他們回到街庄民空間的流程,以台灣總督府檔案,日治法院檔案等文獻史料來實證。
【發表論文13】廖文輝(馬來西亞新紀元大學學院東南亞學系副教授):〈論馬來西亞閩南人的興學辦教網路〉
馬來西亞擁有中港臺以外最完整的華文教育,而閩南人在教育領域的貢獻更是家喻戶曉。閩南人的這股辦學浪潮,從個人、社團乃至地方閩南人莫不共同參與,並且逐漸蔚然成風,形成一個無遠弗屆的興學辦教網路。在這個網路內,有成為典範的全國性影響的人物,如陳嘉庚、陳六使和林連玉,也有地方閩南人、會館和閩南華商的貢獻。而這個網路同時具有開放性、引導性和普遍性三種特徵。
【發表論文14】張育嘉(臺南大學專任助理)
隨著國共內戰爆發,金門的政治、軍事、經濟等層面皆面臨巨大的衝擊,尤其是1949年(民國38年)國軍自廈門撤退,移防至金門,政治及軍事上的對立,切斷金門過去長期與廈門等地之間密切的經濟、文化等交流與互動。金門失去補充物資的來源,又因國防軍事的地位提升,對糧食、防禦建材等物資的需求暴增,其短缺造成金門經濟、治安、士氣皆受影響,如此情況直到臺灣本島對金門的運補漸上軌道後,才獲得改善。
因金門的軍事重要性,為滿足軍事及民生需求,維持前線軍民的生活運作,透過海軍軍艦與民間船隻的動員,將部隊、裝備、彈藥等軍用物資與糧食、燃料等民生物資,從臺灣運至金門。同時為軍事安全、避免共諜滲入,並以利軍方有效掌握金門全島狀況,軍方於金門實施軍事管制,對政治、經濟、交通、遷移等層面進行一定的管控,其中即對金融、物資等方面施行管制,由軍方掌握物資的供應來源,並透過組織控制其價格、數量等,以穩定金門經濟狀況,本文將討論在冷戰局勢下,金門所實施的物資供應及相關管制措施對金門經濟社會的影響。
【發表論文15】吳俊芳(金門大學和平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在「神同源、人同根」的歷史觀點之下,兩岸民間開啟了宗教與宗族的尋根之旅,儘管宗教的朝聖不比兩岸離散家族的宗族尋根來得迫切,但是在臺灣媽祖廟的位階爭鬥之下,卻出乎意料地「闖關」突破政治侷限。媽祖信仰結合朝聖旅遊形式,不僅形成獨特的信仰經濟帶,也在開啟兩岸交流以及持續交流上具有很大的助益,建設了一個突破意識型態的向上式和平交流模式。(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