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方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省思
很榮幸有機會參與今年十月十二日到十四日,在北京舉行的「地方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三天的會議見識到各國對地方文獻的重視,尤其是中國大陸,正當經濟建設速度飛快發展時,政府已經警覺經濟過熱帶來的後果,地方文獻流失的危機,意識到文化結合經濟才能永續發展,朝野上下正致力於文獻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利用,中國大陸的政策使我們省思,號稱具有一千六百年歷史文化的金門,這些年來,政府與民間到底為金門保留多少地方文獻?進一步來說,縣政府各個主管部門在進行各項建設時,到底有沒有得到充分的地方文獻資訊,來作為地區各項建設與發展決策的參考依據?
由中國國家圖書館主辦的研討會以「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研究與利用」為主題,目的在總結國內外近年來的研究成果,揭示和探討目前世界各國所面臨的問題,建立一個討論和交流的平台。大會的開幕簡單俐落,由中國國家圖書館館長致詞表示歡迎後,立即展開正式的研討會,簡潔的開幕式,令人耳目一新。第一場的研討會即由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陳慶元教授主持,穩健練達的主持台風令人印象深刻,當他針對有關議題,表明他的祖先是來自金門陽翟,更令我們與有榮焉,陳教授是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的會長,年底世界金門日即將率團與會,他在會議結束後,即以電子郵件請本協會代為尋根。
這次與會的專家有來自美國、法國、台灣、香港、金門及大陸各省,共約一百六十餘人,其中以來自各地圖書館、大學研究單位為最多,論文計約百餘篇,主辦單位特別安排三十五位作者發表論文,本協會代表蕭永奇和葉鈞培所提出的︽金門族譜編修之回顧與展望︾論文,安排在大會第三天,作為閉幕前壓軸發表。研討會中,世界各國對於地方文獻重視的程度,著實讓我們大開眼界,我們常批評對岸成立譜學研究中心是為了統戰,其實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各國皆在落實深耕本土的文化,來與世界接軌。
地方文獻涵蓋的範圍包括家譜、古文書、地方志、舊照片、墓誌銘、地方文學、地方金石等等,因朝代更迭、不同種族統治、兵燹動亂等而導致居民遷出入,地方文獻也因此具有跨國性的特色,在中國東北、蒙古、新疆、雲南、廣西等地,皆有這種現象,長春大學與吉林省圖書館提出︽東北地方古文獻的跨國性問題︾。本人在大會上,也以「金門每個家族都是聯合國」與跨國性相呼應,在2002年,本人與美國宗親合編的︽浯洲蕭氏族譜︾譜序,就首開風氣,以中、英文對照。不久的將來,編修中的金門譜書的譜序甚至譜圖,為方便海外華僑新生代閱讀,用英文、馬來文、印尼文、日文等與中文對照,是必然的趨勢。
金門的地方文獻分佈在澎湖、台灣、南洋、日本、大陸等地,要克服文獻蒐集上的困難,必須和不同區域的文獻單位相互交流,和各地金門鄉親提供,以便佐證比對金門的地方文獻,這也是本協會積極努力在做的工作。
本次研討會上,有學者提到藉著田野調查、口述歷史與居民建立共識,來採集各式樣的地方文獻。今年的七月以來,本協會已經在埔邊、英坑、后水頭等村辦理多次修譜茶敘,著手修譜時,必須經常進出村莊,與村民的互動,由陌生到熟悉,由信賴到成了好朋友,訝異的發現民間仍保留著許多極為豐富的史料。完成了薄薄的一本譜書,進出村落不下數十次,所付出的心力,無法像舖一條馬路般可以量化來計算。以村落修譜茶敘作田野調查、口述歷史與居民建立共識,正是金門式的社區營造,如果社區營造只是在自然村的硬體舖面上作「總體營造」,看到金門今天的光景,文建會陳其南主委的心情恐怕是和發明原子彈的愛因斯坦一樣吧!
其次,地方文獻的整理,指的是文獻目錄的建立、舊譜掃描及文獻的數位化,其目的在方便使用者快速查詢與資料整理,這方面金門表現最亮麗,大陸國家圖書館分館副館長孫學雷女士,特別帶領圖書館同仁,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海瀛等人,參觀我們的族譜軟體展示。這套軟體的強大修譜功能,諸如族譜自動排版、資料轉換及快速查詢,都令他們大為驚豔,認為這套工具對文史研究工作將產生重大影響,這也正是大陸國家圖書館急迫要建構的軟體工程之一。在地方文獻的整理方面,本協會才剛起步,相關的地方文獻整理軟體,目前也正在規劃當中。
在地方文獻的研究,論文篇數約四十餘篇,包括支派淵源、村史、自然生態環境、古代婦女文獻、跨國性問題、朝鮮族譜研究、異族統治下的文獻分析、文獻蒐集的著作權保護等等。這次研討會,協會帶的兩份資料,一份是天干地支紀年對照表一百張,方便文獻研究,得到者如獲至寶;另一份是︽金門宗族文化︾專刊,計四十餘冊的線裝書,也轉眼索取一空,呈現本協會成立半年來的成果,內容包括明末清初的遷界浩劫、村史、僑鄉史研究等金門地方文獻研究。
地方文獻是各國文化寶庫中獨具特色的歷史遺產,是一個地方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事業發展,以及風俗民情、自然資源等信息的綜合反應,可為地方各項事業的建設和發展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因此具有很強的保存價值和使用價值。關於地方文獻的利用,如新編地方志、地方文化建設、尋根尋親、觀光資源、保護地方文化資源、地方工程建設、文化經濟諸多方面提供一定程度的決策與參考,凡此種種,大陸學者專家提出不同見解與實踐,其地方建設的深度研究令人歎服。反觀金門所編修的縣志、鎮志、鄉志皆是臨時編組,並要求在一定期間內完成;國軍英雄館的莒光樓成為自然生態館,地方建設看不到地方特色。各項重大的建設工程,由於沒有合適的地方文獻可供參考,以致做出的決策,往往備受爭議,「做得流汗,嫌得流涎」,主事者的窘境實在令人同情。
地方文獻要達到利用的目標,先期的收集、整理、研究等步驟,必須按部就班,一點都不能馬虎,回顧金門過去千餘年豐富的歷史文化,以金門作為研究題材的人士不計其數,但金門今天仍然面臨史料不足,文獻流失的危機,地方文史工作者泰半是業餘,彼此各自為政,無法透過交流研究,達到利用的目的,決策者更得不到可參考的依據。揆諸今日各項建設與活動,常導致民間反對聲浪不斷,不明原因者常歸咎為經濟與環保之爭,其實真正的原因在此。
以往對古蹟、地方建設等的做法往往就是招標,找來管理顧問公司提出規劃案,規劃完成後,即進行硬體的整建,不久後煥然一新的景點就完成了。但往往在花了龐大的經費後卻未能得到預期的效果,殊為可惜。現縣府明年將接管的大二膽等六離島的問題為例,如果能按照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研究與利用四步驟,按部就班的執行,才能呈現深度的戰地文化內涵,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鳴。
落實地方文獻的四個議題,就能創造上百個永續的就業機會,吸引更多年輕的知識份子返鄉服務,有助於塑造金門成為一個原鄉文獻中心,也可讓兩百萬海外鄉親活絡金門,「文化金門」誰曰不宜?知識經濟是舉世的潮流,以金門文化底蘊的深厚,此時發展知識經濟,可謂適逢其會,讓我們大家一起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