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前進或是後退

發布日期:
作者: 昏鴉/金寧鄉民。
點閱率:1,093

不知道我們的「教育」是往前走還是退著走?才不得不相信「九年一貫」是會向前走,不會往回看了時,如今,「基本能力」又讓人質疑,到底它指的是什麼?今年起,想要學到「帶得走的能力」的學生又開始沉重了,此一時彼一時也,「抽測」尤如我們以前的「抽考」,雖然年代已久遠,但是緊張的氣氛仍在心頭,而今,從一到六年級的學生都不得倖免,不知強調的真是「基本能力」或是各校在要抽測時「師生努力程度」?

一年級的注音測驗已結束,二年級的數學測驗也剛過不久,下學期還有三、四年級的數學、課外閱讀測驗,五、六年級的數學、英語、課外閱讀測驗,看在我的眼裡,不管上級是如何看待這測驗的,我則是感到了莫大的壓力,雖然我也想以平常心看待它,但周遭的人卻有人未必如此,如果是「基本」能力,怎會如此呢?是不是還因為各個班上有分數的比較,各個學校有評比的壓力,聽說成績前幾名的可以有獎勵,獎勵,很重要嗎?

到底我們以往強調的「五育均衡」對不對?到底我們如今分領域對不對?國語、數學是溝通的工具沒錯,但這難道就表示它們非得帶給師生如此大的壓力嗎?那麼其他領域到底在整個學習的份量上比例如何?也許當大家聽聽小孩子們心裡的真心話就可以知道,到底他們要的是什麼?我們要的難道是一個抽測來的時候,極盡所能的要他們會,練習一大堆,花費時間太多,換來的到底是什麼呢?彈性疲乏,會不會導致他們更不喜歡呢?

我看到有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星期假日要來學校「加強」,或許他們還承擔了成績好不好的重責大任呢!老師、學生都在為這基本能力而努力,也為測驗成績而盡力,但平常的努力呢?難道就因為這次考試的結果而斷定了他們的成功與失敗嗎?真是令人不解。

曾經大肆討論的「建構數學」,如今似乎不再熱門,但我倒覺得它是一個學生「學習」的好方法,當我們對一個解法的來龍去脈清楚後,再怎麼變化都不怕,如果只是「填鴨子式」的教,即使應付得了當前,恐怕也學不起來,畢竟今天說,明天忘,學得的不會是自己的,如果學生有了自己正確的解法之後,再去學較快速、有用的方法,是不是更有利呢?

也談到學生的語文能力,的確覺得他們的程度相較於前,退步了,錯字多,常常詞窮,不知將時間用在什麼地方了?網路遊戲嗎?也許吧!看學生聚精會神的打電腦,他們也許在此時才會心無雜念吧!但,說到老師對他們文章的批改,我也很好奇,我們目前使用的作文簿上頭不是設計了一些勾選項目嗎?那若不是方便老師對學生文章的評閱,那又何必大費周章呢?

我們的作文是稿紙上「草稿」,老師「批改」過,再重謄上作文簿的,雖然錯字難免,可是部份還親自校正,或跟學生當面討論過,如果只是要在作文簿上「眉批」、「總批」,我個人覺得批得越多,對學生的寫作能力未必提升,而只是讓整篇文章看起來更雜亂無章罷了。

任何的學習,都是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看過「揠苗助長」故事的人都引以為戒,不是常聽到「學無止境」嗎?那麼,何苦在小小年紀的時候就讓他們對「學習」產生畏懼,或者是不喜歡,甚至是討厭?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百年大計,絕非立竿見影的,若我們的列車開到最後又回到原點,那麼當初往前開的原因又為何?實在讓人糊塗了。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