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文明文化.溫文溫馨

發布日期:
作者: 北方朔/金湖鎮民。
點閱率:1,059

──為金門建設進言系列之四

久聞金門文化,高於台澎。在我未來金門前,曾有過兩次浮光掠影般的接觸,但印象卻都深刻。

有一次,是我在澎湖工作時,研究該縣歷史,發現第一部澎湖的縣志,竟然是金門人陳舉所編撰。當時我想,澎湖比金門面積大、人口多,無人能自行編著自己的縣志,顯然是在文化程度上,比較金門略遜一籌。

另一次,是我參加澎湖縣柯蔡宗親會,為該縣唯一的進士蔡廷蘭舉行的紀念祭禮,又發現蔡進士原來也是金門人。當時,就有人告訴我,金門曾出過幾十個進士,兩地比較,文化基礎的深淺,就立見高下。

  去年秋,筆者初來金門,當我剛下飛機時,由於年邁體弱且不利於行,就曾受到多位機場服務人員,前來爭相扶持,使我頓時感覺到此間的服務熱情,充滿了溫馨,與台灣本島截然不同。再當我第一次前往縣立醫院就醫時,接觸到的該院醫師、護士、志工等人,個個態度親切、熱忱感人,是我在台灣各地醫院很少有過的感覺。特別是,在我離開醫院,由家人攙扶著,準備上車時,意外地竟有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自動趕來幫忙照顧,他還直等到我的車子開走後,才自行離去。這種種濃郁的人情味,既使我十分訝異,更使我萬分感動。後來,家人告訴我,他到金湖戶政事務所,辦理戶口遷入時,發現從台北遷出的資料,漏掉一個小小的環節,也是經該所服務人員與遷出地,熱心多番聯繫溝通,才獲得圓滿解決。像這些優良政風與民情,都是地方文化基礎深厚的表徵,也正是金門最足以珍貴的寶藏。這在許多地方人士因為「身在此山中」,以致「未識廬山真面目」的情況下,當然毫無所覺。但在我這個長期服務文化界,並曾策劃推動過文化運動的人,乍來初到,卻有非常敏銳的悸動。

  我曾反覆探索:「究竟什麼是文化?什麼是好的文化?」所獲得結論,我認為文化是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中間經由知識、經驗、教化所獲得的智慧積累,,並落實於人類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及行為舉止之中,久而蔚成為習慣、風俗及學術。由於,它是智慧的積累,只有經過年代最久、積累智慧最多,並真正能為人們生存及生活提供助益,而長期為大眾予以接受的,才有資格被稱為好的文化。好的文化另一個要素,就是它的內涵,必須包含有關愛、忍讓及和平。不好的文化,是草創的、短期的,它的內涵包含著仇恨、爭奪和拚鬥。當前世界上最好的文化精髓,應該是蘊藏在道、佛、回、耶等宗教的教義,和中國的儒家道統經典裡,其中尤以儒家道統年代最悠久。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歷代傳承,至二千六百多年前,由儒家孔子集各家之大成,作有系統的整理,以『四維』及『八德』為教化精神。經由家庭與社會倫理關係系統,教導人們以誠正修齊的修養方法,來達到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的世界大同理想。受過這種儒家文化薰陶的人,在個人都會表現出溫文有禮的風度;在社會自然會孕育出溫馨祥和的氣氛。金門公務人員所表現出的熱忱服務態度,就是代表著地方傳統文化精神的傳承不衰。

  這裡的情況,就儒家文化興衰起伏歷程來說,是幸運的,也是足以珍貴的。原因是,儒家文化在經過秦始皇『焚書坑儒』災劫後,幸有漢唐宋明清歷代各君子,予以薪傳,並發揚光大。但自大陸中共推動所謂『文化大革命』,瘋狂地『破四舊』及『批孔揚秦』,並推行簡體字,成為又一次後來居上的空前浩劫。所幸的是,大陸幅員廣大,文革後,留下的倒是『禮失而存諸野』的狀態,現在已漸漸地在復興。本來,先總統蔣公把這個道統,很完整的帶到台灣,他不單提倡『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並在其遺囑中,更再把『復興中華文化』列為其四條重要遺言之一,勉勵全國同胞,繼續保留傳統文化,使其發揮定國安邦的效能。可惜的是,後繼者並未重視。最近十年來,不僅不再持續推行傳統文化,倒過來反其道而行,改變推行一種由學術界二三流人物所草創的新文化。這種文化,其內容顯然並不含有從大陸福建閩南,和廣東客家先民們,所帶來的傳統精神,其主要成份,多是來自外國資本主義,及軍國主義的文化糟糠,它教導人們重利輕義,叛逆倫理就是進步,否定過去就是改革。為了爭名奪利,主張「不要讓權利睡著了」;可以不顧真理正義,不管是非對錯;堅持掌握的原則,就是「愛拚才會贏」。因為,其中完全排除尊重倫理與愛,所以推行之後,現在造成:家庭裡,常聞父淫母烝,兄奪弟爭,妻出牆夫偷腥,女人穿著的衣褲越短越少越好、男人吵罵的聲音越大越狠越爽;在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爾虞我詐,上欺下騙;天天搶奪殺掠,處處綁架自盡,全島一片混亂,城鄉民不安居。如今,只剩下隔海的金門,成為文化上的一處淨土,同時,也成為海峽兩岸傳統文化保存最完整的碩果。

  如果,要檢討金門之所以能保持住完整的儒家文化,其主要原因,固然是由於朱熹在此講學,紮下了深厚基礎,並以之創寫出『一榜五進士』、『人丁不過百,京官三十六』,以及『海濱鄒魯』的美譽。而使金門人世代珍視文化教育,對歷史文物的保存,及倫理道德的延續,都收到穩固的成效。其實,它最主要的還是得力於:在大陸『文化大革命』時,正好兩岸對立,使文物古蹟不致遭到破壞;在台灣積極推行新文化時,又正好是金門實施戰地政務時期,其影響力未能長驅直入。現在兩岸已通,戰地政務解除,本島區文化界人士,所面臨的重要任務,應該是努力保存著列祖列宗所傳留下來的文化遺產。

  但是,最近報章上刊載:有人主張金門文化應予「定位」。實質上,金門文化在幾百年前,就已經定位為儒家文化。如今,怎麼會有重新定位的問題?因此,筆者建議:今後金門文化建設,仍應就原有基礎,更求發揚光大。其具體推動的方向,有二:

一個方向,似宜就原有已受各方讚許的良好社風基礎上,再加強培養,「無理不強辯,有理不爭執」,「當眾不狂妄自大,對下不盛氣凌人」的謙卑風氣,及「駕車不超速,行路不搶先,排隊不擁擠」的理讓風度,並規劃推行隨時常說「您、請、謝謝、對不起」,「駕駛互致意」,晨起運動相互問好等的禮貌運動,使能向文明社會更邁進一步。特別是在需要對祖父母級老人,呼叫姓名的時候,不可以像父母對兒女般直呼其名,一定要在名字後面加上「先生」或「女士」,以表尊敬長者。

另一個方向,就是應該努力加強品格、風度的宣導及教育,使全島島民不分士農工商學各業都能培養出,不魯莽、不暴躁,「舉止優雅,談吐不俗」,「文質彬彬,風度翩翩」的謙謙君子。務期有一天無論在火車上,或者在劇場中,不問籍址、不看卡證、只憑氣質和衣著,就可以判斷是個金門人。

  假使,將來金門文化建設發展,能夠成為儒家的『梵蒂岡』,還怎愁不會國際揚名,留芳萬世。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