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無毒農業是唯一出路

發布日期:
作者: 愚人金/金湖鎮民。
點閱率:1,207

放眼金門農業發展史,農藥使用、化學肥便利性佳,使早期『收水肥』用於農業。這種天然有機方式即將在金門消失,鄉親的水肥文化才從金門農業消失才四十年或者才沒多久,就急著跳入『台灣農藥的濫用期』,今台灣也步入世界趨勢『有機』在進階『無毒有機生態產品』,約在十年前人們大規模使用化學肥,視它為靈丹妙藥,成長效果好,農藥也視為萬用仙丹,用不完旁邊雜草噴一噴,以為在作功德般濫用,大家知道菜有噴農藥,又強調吃野菜更健康,但通常吃到高劑量農業殘餘,原因就是如此,吃野菜是對的,但也要注意吃到那裡摘的。化學肥使用,對於土壤而言,在沒有適當休耕(野草生長,可當綠肥,補充生長基數)或客土改良土質,一味使用化學合成肥,造成土地微生物無法分解土壤養分,保水性不佳,年年貧瘠,收成不佳,土質一年不復一年,土中蚯蚓、昆蟲毒害,已減少大自然賦予農田自然活化鬆土器,當土地已枯萎,你能要求有多大的收成。

現今請您鬆鬆你腳下的泥土,赤腳踏著,如母親般的大地,滋養著草,也滋養了你,捉著『草螟公』『蚯蚓』,牠們是生態均衡的指標性昆蟲,存在嗎?大地以快速反撲過度加工,化學劑的使用,人類免疫能力下降,癌症病患增多,在古代有位僧宗林寫下觀魚:『魚在水中生,人在水中死,貪餌魚上鉤,失腳人下水,人死魚腹肥,魚死入口美,吁嗟魚與人,惡乎不知此。』這道出人和生態是一體,當人使用農藥除草劑,少了病蟲害,少了雜草,收成變好,損失減少看起來是對的,但看不到的反噬發生在無形,它會由天下雨,雨落地,先濯作物,也把你付諸在植物體上的附加劑,溶入土地,溶入地下水源,人再由深水井、抽水機,把水源灌溉在作物上,這不是生態循環嗎?大地是給她什麼,就會提供你不需要的。你能跳躍現在的窘境,大聲說:『我吃的是天然無毒的作物嗎?』

前幾年瓊林修古厝時,和里長請託,請託保存一個『糞坑』,因為在國家公園補助之下,古厝要成民宿,村周圍景觀美化,在村民善心提供無償土地下,『糞坑』成了有礙觀瞻下,要拆除,因為對農業,肥料便利性,『糞坑』代表是落後,故其它村落已少見,但就是因少見,別人沒有的傳統文化就是賣點,誰說外國人玩的方式和中國人的旅遊方式一樣,這在不妨礙下,里長特意保存,有空去看看也不錯,古人也有用『糞坑』漬菜脯,風味獨特。

無毒農業發展,就如金門成立國家公園一般,台灣比金門早開發過度,閩南古厝和環境空間大量成了水泥叢森,在經濟發展以開發國家後才發現所失去。金門國家公園的成立就是避免因破壞後才來搶救的遺憾,要直接跳脫,使環境還未惡化前,先搶救(如水獺)。就如農業發展,能跳脫到『無毒生態產業』,『吃得安心』成金門代名詞。

對於和大陸便宜農產品競爭,金門是有優勢的,但不能停格在搖頭『便宜沒大陸便宜,乾脆拿大陸菜買來賣,省工又有錢賺』,使農業沒落,現今台灣優質水果,成功進入福州市場造成搶購,展現人在所得提高後都想用高品質的東西,包括農產品,一分錢一分貨,吃得健康。金門農地先天不良(為花岡石風化岩,土質偏酸,砂質,保水保養不易,種植以旱作物為主,年雨量一千七百五十公厘,三至五月為霧季,七至八月為颱風季節,秋冬不下雨,水庫蓄水是屬當年使用,無剩水,夏天水份蒸發量大,東北季風長達九個月)。後天失調(農作物多樣性稀少,作物過度使用農藥),先天不能改變,後天總要找出路,『無毒農業』的建立是挽救拮据的金農唯一的出入,政府更要挺起在金門所需的毒物檢測機構與人才,包含水資源檢測,土地毒物殘存,更重要軍用廢電池污染的重視比農藥更毒,重金屬油品污染,水源土地積沈農藥問題,後備動作要一起進行,這個產業結構需大量財力與物力、人力專業培訓,不是一般農民可以負擔,故政府帶頭輔導,積極轉型,才有曙光,但後續審查作業,『認證控管公信力』是重要的,不要到時落入『掛羊頭賣狗肉』晚節不保。農業發展是必要,但控管品質才能和世界接軌,『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是我的發展重點,『讓金門走向世界,讓世界認識金門』是我的遠景,讓金門不只是高粱的本鄉,更是無毒農業的帶動者。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