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八字箴言」惹的禍嗎?平議縣文化局那副對聯及其他
收到︽金門日報︾十九日的訂報,「言論廣場」所刊楊運亨老先生的︿讀者投書﹀,引起了我的注意。原因是他對縣文化局那副「立修齊志,讀聖賢書」的對聯的指瑕,有五點不妥:一、說「『立修齊志』出自︿中庸﹀」。記錯了。二、說「『立修齊志』是把修身、齊家、治國的句子掐頭去尾,且改『治』為『志』」。看錯了聯中「立志、讀書」的命意。三、說「人類已經進入太空時代,我們還在讀四書五經之乎也者,未免有點不合時宜」。錯在不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可以節省半個警察局。四、說「(對聯)右邊文字有先行的定律::『立修齊志』在右,謬矣」。錯在「右邊先行」說法之不周延,及不瞭解對聯內容無先後之分的特性,又,這段文字裡,他自己還用了個「矣」,一笑。五、說「一個沒有讀過書的人,如何懂得及實行『立修齊志』」,錯在不解「不知也能行」的道理。
放下報紙,決定要側面回應一下,以「對聯文學」為題,避免針鋒相對,以符「溫柔敦厚」之旨,然因我國特有的「對聯」,根源於詩,提倡於明,盛宏於清,早已有「應用文學」或「對聯文學」的封號,不能不慎重其事,蒐集材料,草稿打了一半,先後接獲有時限性的稿約,心手就不得不「旁鶩」了。但眼睛卻天天盯著︽金門日報︾,希望能讀到些討論楊文的意見。就在引頸鵠候中,見到了唐蕙韻小姐的︿所謂「立修齊志」與「讀聖賢書」﹀,不禁眼為之亮,心為之喜。雖然,副題中有個「駁」字,倒也不失「戰地兒女」本色。
認真而嚴肅地讀完唐文後,由衷敬佩唐小姐的學識及認真態度,惟文末的「然而己達達人的博愛作風,絕不等於有錢無腦無文化的凱子::。」一段,頗有擦槍走火傷及無辜之虞。因為,在金門的許多基礎建設和觀光景點裡,可能也有今天住在大同之家的「過客」的血汗呀。
閑話打住,文化局那副「立修齊志,讀聖賢書」的對聯,立意頗符「文化立縣」的宗旨。作法上是「正對」,故在內容上誰先誰後都可以。而在實行時,兩者也無先後問題(文盲的修齊有成,可證明這個觀點),但也可齊頭並進。其次,對聯講究平仄對仗。此聯的上聯是「仄平平仄」,下聯是「仄仄平平」,不僅合格(上聯第三字的「平」,救了第一字的「仄」,所以合格),也滿足了「上聯末字宜仄,下聯末字宜平」的公認原則。至於貼對聯的「左右」問題,「先右後左」的說法並不周延。正確的說法是依照「左昭右穆左為大」及「天子南面東(即左)為大」的古禮,「上聯在左,下聯在右」(特殊對聯在外)。但因我們貼(掛)對聯時是面對正廳中堂(即祖先神位),故就我們的面向來說,是「上聯在右,下聯在左」(一切應貼、掛對聯的門、壁、柱、龕::等,均比照辦理),這就周延了。
雖然,問題是因文化局的那副對聯而起,但若楊老能以欣賞的眼光,先味出對聯中的色香味,便不致草率出手,惹來一口怨氣。又若文化局接獲楊老的質疑函件後,能秉持「為民釋疑」的服務精神,以函、電或拜訪的方式,速決其疑,楊老就不會來個「讀者投書」,更不可能去監察院「陳情」,而監察院也就沒有那一紙公文到縣文化局,唐小姐更沒有以「駁」來殺時間的機會。「奈五行不是這般題目」,結果呢?楊老接到監院的公文副本後,可能有怨氣得洩的「爽」了一下,但在見到唐小姐的「駁」文後,滋味又是如何呢?
文化問題,本宜用「文化手段」來排解,奈何楊老有「逮到象腿就急著說象」的火性子,以致一出手就石沉大海。而文化局也迷糊到忘了「為大於微」的古訓,未能及時勞舉手之勞,撥雲見日,使得楊老在氣結之餘,又來了個漏洞不少的︿讀者投書﹀。文化局似也生氣了,乾脆來個不理就是不理。楊老更火,一紙捅到監察院。妙的是,監察院竟樂於管起這等文化界的芝麻「大事」來,周吳鄭王地發文金門縣,要求將處理情形函覆該院。差矣!有閑發文,何不直接就︿讀者投書﹀中的問題,來幾行「的嗎呢了」,解解楊老的悶,不也「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文化」得「山高水長」了嗎?至若唐小姐引經據典的「仗義執言」,固然擲地有聲,如能再加點「理直氣和,義正辭婉」,並捨去一點麻辣的題外話,那就更完美得「泱泱大國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