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推行食品生產履歷制度

發布日期:
作者: 陳鴻文。
點閱率:909

九十四年八月三日,TVBS新聞報導一則消息,內容表示衛生署公佈肉雞抽驗結果,發現許多市售雞肉,含有過量或者是禁用的抗生素,花蓮市販售的雞肉也被點名。市售非CAS的雞肉,高達三分之一被檢驗出含有過高的抗生素,包括過量殘留的抗寄生蟲藥物乃卡巴精,和兩種被禁用的抗生素。

初聞這則報導,令我十分驚訝,因為花蓮縣正在推行無毒農業,所謂無毒農業,涵蓋範圍包括農業、畜牧業、漁業,以有機的自然農法生產,完全不能使用任何化學農藥、化學肥料和抗生素,雞肉中殘存抗生素的情形是不該有的,更何況還是過量?然而接下來的報導解除了我的疑慮:『花蓮縣農業局趕忙派人前往了解,聲稱:「那是三月份的,那部份現在都沒有了,現在的肉都是花蓮的。」』追問供應不合格雞肉的養雞場,發現竟然來自宜蘭。宜蘭謝姓雞農:「那是飼料裡含的抗生素,一定有的啊。」飼料裡含抗生素,本來是慣行的畜牧法常用的,非標榜無毒農業或有機生產的牲畜使用抗生素,本來不足為怪,然而衛生署早已規定,要等過了藥物的衰退期,才能販售,如今的情形是才使用抗生素沒多久,尚未過藥物的衰退期,這是雞農使用不當,還推給飼料廠,非常惡劣。繼續追查,屏東被檢驗不合格的兩家養雞場早已人去空,若非衛生署檢驗與媒體披露,不知還有多少不合格的雞肉要繼續流入市面。

含有抗生素的雞肉會對消費者的健康產生惡劣影響,嚴重的會導致癌症及其他慢性病。由於不肖業者仍時有所聞,沒有標章認證的雞肉讓人難以相信,只有具CAS優良食品標誌,以及無毒農業標章的產品,可以得到消費者信賴。今天還購買無標章的產品的人,常是由於較為便宜,然而健康觀念普及後,這種產品會逐漸沒有市場。另外,值得省思的是,有問題的雞肉是否有便捷的方式回溯,將不合格的那批雞肉的生產者找到,要他負起全責,並全部追蹤到雞肉流向,加以下架和回收?依目前的生產銷售手續繁複,又缺乏追蹤系統,能像這次事件查到宜蘭和屏東,已經很不容易,也未必追蹤完全,流到市面的也多不能知道去向,這就是生產履歷制度未能建立的惡果。

一、生產履歷制度的意義

生產履歷制度又稱作追蹤可能性(Traceability),是對食品做識別,並建立完整的情報資訊,追蹤食品的目的地,以及回溯食品的生產過程,這就如同人類使用的身份證,建立生產履歷的蔬菜、水果、肉品:::也有一個身分證字號,讓消費者透過電腦查詢,了解食物「從田間到餐桌」的所有產製流程。具體的說,就是食品在生產、加工、運銷等的各階段,皆有詳盡的作業紀錄,比如在田間,必須記錄生產地點、時間、種植農戶、農作品種、作業程序:::等。這樣在追蹤時就可以明瞭農作物產品的安全性,因為生產過程都攤開來擺在消費者面前,農戶是用慣行農法還是有機農法?是否施用農藥?用藥程度如何、有沒有過安全期?這些問題都有跡可循之後,消費者便可以自行判斷可接受的安全程度。例如基因工程技術的發達,為培養生產量高、適應氣候能力強、抗蟲性高的作物,科學家製作了許多基因改造的品種,生產履歷制度必須記載品種的來源,指明種植的作物是否是基因改造的農作物,如果是,消費者得知訊息後,便能自行判斷是否要消費這樣的產品。其實有許多是價值觀的問題,就基因改造食品而言,有人提出動物實驗已經證實有致癌的惡果,並指出可能產生新的過敏源,甚至可能造成跨物種間的疾病傳染、破壞生態平衡等;然而也有人認為基因改造食品產量高、價格低,對人體的危害沒有確定的實驗證據,所以可以購買。究竟該接受與否,可由個別消費者自己決定,只是,消費者有知的權利,生產履歷制度的要求確實告知,正是讓消費者了解自己選擇的食品生產過程的真相,這樣的權利,是消費者該有的,也是注重安全衛生的人所必然要得知的。

所以,生產履歷制度要包括往上游方向回溯的追溯(Tracing或Trace back)以及往下游方向追蹤的跟蹤(Tracking或Trace forward),農糧署企劃組黃培訓歸納生產履歷制度的重點為:「珣食品與情報資訊要結合在一起。珩食品鏈的各階段的紀錄不可缺少。珜往上游方向的回溯追蹤與往下游方向的追蹤是有可能的。」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具不可缺少的情報資訊是食品特定的識別號碼,這就是食品的「身分證字號」的號碼,食品標上這種識別號碼,沿經過的路徑作紀錄,便可以透過網路查詢對食品做跟蹤及回溯。因為對食品來自何處與往何處去充分掌握,食品發生安全上的問題時,便能迅速查明問題的原因所在,例如產生食物中毒事件,就能回溯起源,究竟是農藥殘留、運輸過程腐壞、還是加工烹調時不衛生?一個食物中毒事件,可能的原因很多,過去紀錄不明,資料缺乏,往往不了了之,如今每個環節都詳細紀錄,追溯原因就變得簡便且確實,相對的生產、運輸、加工的各個環節,也都要知所警惕,做好食品衛生,因為對食品做過什麼,都清楚明白,追究責任,已經抵賴不掉了。如此,食品安全就得到了保障。

二、生產履歷制度實施方法

珣完整確實的資訊紀錄

雖然說生產履歷制度源於消費者對產品知的權利,以及因為對食品來源的了解產生安全的信賴,較願意以高價位購買食品,但是這與通常的廣告宣傳不同,強調的不是作為行銷的手法而已,而是要真正生產健康安全的食品,有這個實質,才再以生產履歷的建立作保證。因此,食品生產履歷制度的精神是生產者有對自己生產的產品負責的「責任」,生產者和加工者、流通者都有向消費者提供產品資訊的「義務」。參與每一個食品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業者,都要誠實地將重要作業過程記錄下來,一些項目特別攸關食品衛生的,更要有明白的紀錄。例如產地的問題,金門有些所謂地方特產,加工業者卻不買本地農產品加工,而以低價購買大陸貨當原料,偽稱是金門產品,其實僅是金門工廠製造而已。這樣是欺騙消費者的行為,況且品質也令人懷疑,消費者被矇騙,購買的食品不知道原料出處,所用的品種是否優良全然不知,若是養生食品服用後恐怕不得其利,反而因為假貨受害,豈不冤枉?加上金門沒有食品安全檢驗機構,這樣的問題便更顯嚴重。其實,食品的檢驗是必要的,應該成立機構以科學方法驗證,而生產履歷制度要加工者公佈原料來源,讓消費者有機會選擇是否接受進口原料和不同品種,這可以杜絕仿冒與欺騙。

政府應該要委任公正團體進行驗證稽核工作,協助開發相關技術與軟硬體建置資訊交換平台,與生產者與流通業者充分合作,以推動生產履歷制度。所以,政府其實是在指導者的腳色,主要還是民間去做。當然,行政指導的資訊與技術的協助應該要充分提供,例如農會可以協助農友建立標準栽培程序、輔導農友記錄生產過程,以及協助建置產品的流通紀錄。如此能幫助業者依照紀錄資料,例如生產、裝運、整備、加工、流通、銷售,設定適當的識別單位,這種識別單位將成為跟蹤與回溯的單位,因此,要透過食品識別記號加以管理。

珩食品識別的機制

黃培訓在︿日本食品生產履歷制度對台灣的啟示﹀一文中指出,食品(產品及原料)的識別管理是建立生產履歷制度的基礎。食品與其批發商、販賣商的情報應分別對應紀錄及保管。此種實施的作業稱為食品的識別管理,它是確立生產履歷制度的基本作業。而識別管理的作業總共歸納有五項要素:(1)決定追蹤產品或原料的單位(識別單位),並透過分配ID識別記號來管理。(2)對每個識別單位分別管理產品及原料。(3)釐清產品及原料的識別單位與其批發商、販賣商間相互關連關係,並記錄其情報資訊。(4)確認原料的識別單位與半成品及成品的識別單位間相互關連關係,並記錄其情報資訊。(5)假如原料或產品整合及分割時,分析產品整合及分割前後的識別單位相互關連關係,並記錄其情報資訊。

也就是說,生產履歷制度的建立,需要將生產銷售的流程分成若干識別單位,並對重要項目資訊確實記錄,而且用生產履歷的識別記號加以管理,將來可以利用識別記號查詢整個流程。

珜履歷編號系統

生產履歷的識別記號,也可以稱為履歷編號,消費者可以在購買的食品上看到,例如蔬菜的包裝上,已經建立生產履歷制度的蔬菜會有一串履歷編號,消費者可以透過行動電話或網際網路,甚至賣場的資訊讀取設備,輸入履歷編號,就可以透過網路,查詢到這批蔬菜的整個生產、運輸、銷售過程。

當然,這樣的網路查詢,需要業者在各階段確實紀錄,並且將資訊傳到網路上,並有經由履歷編號,快速查詢的功能,拜現代網際網路技術發展成熟之賜,這已經做得到了,建立了這樣的系統,消費者就能快速而方便地尋找到食品的生產履歷,並對食品的安全性有所瞭解。

三、金門應及早實施生產履歷制度

歐盟於二零零五年一月一日起實施食品訊息可追蹤系統(食品追蹤紀錄管理辦法)。美國自二零零三年起,規定輸入美國的生鮮食品必須能夠在四小時之內提供回溯之履歷資訊,否則有權就地銷毀。日本於e-Japan戰略中已明確指出「在二零一零年前實現所有食品生產履歷」的目標,並於二零零四年十二月一日起開始實施牛隻生產履歷紀錄制度。韓國則預計於二零零五年起全面推動環保型農產品,實施生產履歷制度,以方便農產品的追蹤管理。

日本將於二零零六年強制在境內流通的所有農產品或食品必須有生產履歷,台灣為了打開外銷市場,特別是外銷日本,台灣省雲林縣斗南鎮的胡蘿蔔、牛蒡和馬鈴薯,以及銀川米,均已建立生產履歷制度。中國大陸也分別建立多個可追溯食品來源的生產流通示範點,在北京、上海、蘇州、江蘇的超市,已有專櫃提供食品的查詢服務。

食品安全日漸受到重視,生產履歷制度從生產過程保證食品安全,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致力推行的制度,日後沒有辦法提供食品追溯之履歷資訊的產品,將無法做外銷,金門的高粱酒、一條根、貢糖等特產,除供應本地消費外,亦發展外銷,特別是銷售到中國大陸和台灣,今天固然還沒有要求必備生產履歷,但是那既然是一股潮流與趨勢,將來不可避免。何況建立生產履歷制度會增加消費者的信賴感,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實在應該及早去做,再說,等到大家對食品生產過程的「知的權利」有了共識,不具備生產履歷的產品,根本就不會有人購買了。

對於金門縣農業的振興,我認為生產與銷售流程的配套措施外,仿效花蓮縣推行無毒農業,或者倡導有機栽培農業,可提升農產品品質;推行生產履歷制度,則能使安全農業真正落實,即是從過程來監督產品安全。這一些方法都是具體可行的,而且是建立在金門縣現在的農業狀況之上,目前金門縣的雜糧以高粱和小麥佔大多數,雖然有保價收購,也該講究品質;今日更需輔助的應是園藝作物:蔬菜類佔園藝作物的多數,以葉菜類為主,包括包心菜、花椰菜、白菜、甘藍菜、蒜及蔥;另有根菜類之蘿蔔、馬鈴薯及芋頭,這些傳統農作已經種植多年,並且生產得很好,我們要做的正是提升品質和保證產品的健康安全,朝向有機栽培和建立生產履歷制度是未來一定要做的,早做可以使金門的農產品具有和台灣及大陸競爭的能力,延誤時機再做將失去獲得先機的利基,喪失所有的市場。我希望縣政府重視這個問題,金門縣農業的發展,必然在制度上和技術上要有所突破,農業政策將決定是否能開創一條光明之路,政府要能規劃完整的制度,大規模推行。做到牽涉廣泛,但能活用地方資源,倡導宣傳,卻落實於民間團體的配合,生產履歷制度,是一個能與有機的無毒農業、吉園圃安全農業相互配合的制度,先從農會和農業試驗所輔導的產銷班做起,建立示範農場,也可以針對產物輔導實施,比如先從瓊林的西瓜、烈嶼的芋頭開始,當然,經過宣傳後,地區發展團體有意願建立食品生產履歷制度的,政府也應適時提供技術和資源的協助,如此從少數幾項食品,逐步將所有食品納入生產履歷制度中,這將使金門的食品更值得信賴,人人吃得安心,並能與國際接軌,為外銷打下良好的基礎。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