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怕基本學力測驗
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自九十年開始實施,強調多層次、多元化評量的理念,其目的在衡鑑學生是否具備基本學力。基本學力測驗原定位為基本學力的檢定,現在為符應社會的公平訴求,已轉變為入學的唯一或主要依據,使基測從「資格考」落入「入學考試」的困境,與「你輸我贏」的功利窠臼。
根據統計,金門地區從九十至九十四年度,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的成績,縣平均約在一一八至一三○之間,約居全國二十五縣市的後四分之一;遠遠落後於同為離島的連江縣;因此,讓自詡為「文化立縣」及「海濱鄒魯」之稱的金門縣,顏面盡失。面對各方壓力,教育局提出了「提升地區學習成效與基本學力測驗成績之策略」,期望從辦理教師研習、家長研習、輔導團到校輔導研習、命題技巧研習、教學成效評量、加強學生閱讀能力、落實課後輔導、編列課業輔導經費、改善語言教室設備等策略,以提升地區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的成績。
為窺探連江縣基測的奪分策略,地區國中校長於今年九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日,組團遠赴馬祖取經,尋找秘方靈藥。據「取經團」稱:馬祖國中基測之所以能名列前茅,傲視全國二十五縣市,主要撇步是一個「考」字訣:大量採購試卷,三餐考試;加上家長送便當、接放學、親師輪班陪伴學生夜讀,夙夜匪懈,心懷高分。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標榜不必死記,強調快樂學習;基測之立意原希望以其命題理念與實施方式,對國中教育發揮正面影響;適性教育、多元評量、激發潛能,使教師正常教學,學生快樂學習。事實上,學生的負擔不減反增,學生依然要在填鴨與考試之間兩頭煎熬。
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傳統的填鴨與考試,理應改弦易轍,掙脫考試領導教學的迷障;但是,考試領導教學是我國長久以來,牢不可破的積習、定時發作的教育毒瘤,無法剷除;國中基本學力測驗不應也不該做為教學的唯一目標。
大家都知道,「速度」與「熟度」是考場的致勝要素;考技的重複演練、考題的強背熟記,成為考場決勝負的關鍵;因此,教師不得不以基本學力測驗的趨向,作為調整教學內容的準繩。至於教育的本質與目的、學習的方法與態度、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早被考試機器技術擊倒;升學主義、分數掛帥、競爭比較,依然成為教育的主流,依然成為辦學的最高指導原則。
到底國中基本學測如何定位?它是分發的主要依據,還是檢測學生的基本能力?它是聯考的翻版,還是聯考的終結者?顯然,它只是一隻披著學測外衣的聯考怪獸。多元入學的精神在於尊重多元智慧,開發多元潛能,多管道進入不同特色的學校;如果僅以學力測驗作為入學主要依據,並無法達到多元入學的目標。
「簡單、公平、多元」是多元入學改革的三大方向:「簡單」是指制度的簡化及考題的簡單、「公平」是考試的正義原則、「多元」是多元入學的核心精神;但是,由於基測定位的失焦,以及人為的惡性競爭與惡質操作,使學測成為親師生無法擺脫的夢魘。
制度可以抄襲,價值觀無法移植。國中基本學測在制度面是良善的,基本學力測驗之研發是由測驗專家主導,各專業學科的教師共同命題、審題,它具有「標準化」、「可比較」、「能力導向」、「一年多試」、「一試多用」等特色,使教師正常教學、學生快樂學習;然而,面對封閉的社會價值觀、傳統的唯智教育觀、偏差的政策執行面,使良善的制度變質,使政策的美意落空。
國中基測的本質應為效標參照測驗,彰顯其多層次或多元評量的理念,衡鑑學生是否具備基本學力,其原意應為檢定而非學生團體地位的比較;但事實上,公布各招生區測驗分數的組距,已使基測分數暴露個人在團體、以及團體與團體中的相對地位,造成縣市間、校際間及學生間的比較與惡性競爭。基測不但沒有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促進學校教學正常化;反而帶來更大的升學壓力,使學校如牢房、校園如屠場。
金門要不要構築一塊教育淨土?要不要營造一個健康的教育王國?還是要趨隨這股教育陰風起舞;扭曲教育本質、鼓勵惡性競爭、荼毒莘莘學子、扼殺民族幼苗?金門教育有關單位,應該發揮道德勇氣、展現教育良知,擬訂一套前瞻的、永續的教育政策;彩繪一幅「健康」、「品格」、「學習」的教育藍圖;落實國民教育目標,以養成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之健全國民。然後,抬高視野、放長視線,把決勝負的戰場移往高中職階段;有效強化高中職學生的競爭力,讓家鄉子弟,皆能適性、適所的進入高等學府,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