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從臺灣光復節談公民教育

發布日期:
作者: 洪莎嫚。
點閱率:779
字型大小:

臺灣光復節這個節日雖然已不再放假,受過日本統治的台灣人民,卻仍是個深刻的歷史記憶與個人經驗。但身為公民教師的我,許多小小的困惑在腦中盤旋,逐漸擴散為大大的隱憂,期盼能藉此抒發個人教育理念與闡述國家認同,進而對公民教育有些貢獻。

在金門這塊土地上,始終很難對學生說清楚、講明白許多教科書上的政治概念。尤其在推動公民教育與國家認同的工作上,總會遇到許多學生已經開始使用泛政治化的語彙,在描繪他們心中的「政治」,包含對政治的認知、對政府與政治人物的評價,乃至他們的情感表現。以小窺大,學生的反應某種程度上已顯現出金門地區的政治文化。金門與中華民國甚或台灣之間的關聯,實在是一個尷尬而矛盾的情結。

不知道過去金門尚未解嚴前的政治文化如何?金門人是否像現在一樣,對「台灣」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因為近代歷史錯綜複雜的關係,把中華民國與台澎、金馬,框在一起。當台灣主流民意,要釐清歷史的真相,並從中華民國脫鉤出來時,卻只記得拉著澎湖這個島,而忽略金馬兩塊戒嚴時期的堡壘。這可以從社會科的教科書上,包含歷史、地理、公民,均呈現出一種「台灣主體性」的陳述,這讓目前同屬一個中華民國自由地區的金門居民,感到被遺棄進而排斥「台灣」。(但詭譎的是許多學生還是會希望到台灣讀書就業而不願意只留在金門發展生活)間接地也造成筆者個人授課上的困擾,以往在台灣授課不必區分「中華民國」與「台灣」的區別,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都以「台灣當局」或「台灣同胞」等用語,在金門卻得小心翼翼地使用「台灣」這個語彙。我得說明「台灣」不只是「地名」,而是「政治名詞」;當學生不斷地質疑「金門不隸屬於台灣省」時,只好以「中華民國」或「我國」來說明教科書上的「台灣」。

再舉一個例子,剛考過的一題期中考題目在探討政治文化,題意如下:有學者認為台灣政治文化中有被迫害或悲情的特色,可能是何種因素所致?答案包含共同的歷史經驗、個人生活經驗、政府或政黨的作為及政治社會化的結果。這對台灣地區的居民來說,是無庸置疑的。但對於金門地區的居民而言,卻會覺得不然。有位學生便跑來跟我爭取分數,她認為:金門地區並未歷經日據時期與二二八事件,既無「共同的歷史經驗」,亦無「個人的生活經驗」。的確,這讓我這一年多來的困擾終於化為隱憂。誠如向學生解釋「臺灣光復節」(終戰紀念日)、「二二八事件」等歷史經驗,學生覺得沒有認同感。然而,許多和金門無關的政治節日,隸屬於中華民國自由地區的金門居民也一視同仁地享受假日,不是嗎?當我問金門的學生們,「二二八事件」對你有何意義?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放假一天」。目前台灣主流民意對於中國歷史的矛盾情結,正即將複製在金馬居民對台灣歷史的矛盾情結。這是身為教育者的我們不得不深思的。

我在思索到底要如何把正確的觀念傳授給學生,才不負大學「政治系國際關係組」與研究所主修「憲政體制」與「亞太發展」兩個學門,所拿到社會科學院學士與法學院碩士文憑。尤其家有許多親戚住在新加坡的金門姑娘─我,實在可以用很簡單的「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觀念相比較,來解釋大家難解矛盾的「認同錯亂」。相信金門人應該很容易能夠理解,只是過去或許沒思索過這個問題,或者被政治人物誤導。例如:我們的親人移民到新加坡去生活,他們之前是中國人,但現在是新加坡國民,是我們的親人,是華人,但卻不是中國人。所以,我們現在還是「中國人」嗎?因為在國際上,「中國」代表的是共產黨執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一言以蔽之,台澎金馬均隸屬於同一個國家,目前國號為「中華民國」,並不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管轄。不管血統、地域、種族、族群的差異,凡是居住在「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台澎金馬」且持有「身分證」者,皆屬國民,包括移民歸化、嫁娶依親等其他國家的外籍配偶。所以實在不必拘泥在「台灣」能否代表「中華民國」,而從國際法的角度來看,「中華民國」是否存在,是值得深思的一項議題。六十年前的「光復節」,在聯軍最高統帥的指令下,開啟了蔣介石當局軍事佔領台灣的時代;二十六年後的「光復節」,在聯合國的表決後,卻終結了中華民國的合法地位。同樣是十月二十五日,歷史所鋪陳出來的場景竟然如此懸殊。

尤其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聯合國2758號決議文,全文如下:「大會,回顧聯合國憲章的原則,考慮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權利對於維護聯合國憲章和聯合國組織根據憲章所必須從事的事業都是必不可少的,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承認她的政府的代表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並立即將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佔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就字面上的解釋,蔣介石所領導的中華民國國民黨政府原本享有在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及其一切合法權利,完全被毛澤東所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共產黨政府所取代。若此,就國際法上的定義,「中國」(China)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再是「中華民國」。然而,事實上是「中華民國國民黨政府」仍管轄著台澎金馬,直到台澎金馬均政治民主化後,二○○○年第一次政黨輪替,改由民進黨執政迄今。因此,當政治學指涉「國家」這個概念,我們要去思索自己是否屬於一個國家的國民,其實是很簡單的。只要從我們的國家是否包含「人民、土地、政府、主權」四個基本要素,就可以判斷。這是每個高中生都會學習到的政治概念,不管是在高一三民主義的「民權主義」或高三公民的「政治」課程裡。

隨著明年新高中課程暫行綱要的實施,廢除「三民主義」科,整併「公民」與「現代社會」,而獨立為「公民與社會」的新科目,包含「社會、法律、政治、經濟」四大領域,均涉及我們的日常生活。在我國民主化的進程中,公民教育將扮演啟迪未來公民基本常識的教育功能。若能在「國家認同」這塊領域,讓高中生有淺顯易懂的「國家」概念,慢慢地要培養「國家認同感」,建立「公民意識」,便不是難事。或許,目前國內社會仍受到政黨意識形態分歧所導致的「國家認同危機」,但新的公民會慢慢地學習理性客觀的判斷,帶領國家到更美好的境界。

個人認為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而不只是知識的傳遞,尤其在現今多元化的知識經濟時代,每個人若能具備學習知識的能力與動力,便能因應時代趨勢的變化。而公民教育可分為品格教育的養成與社會科學知識的增長,品格教育的養成唯有透過生活教育讓學生面對真正的自我,建立心中的一把尺(準則),並能不受環境影響,實踐在行為與態度的表現上。公民課程(社會科學領域)宜從教學互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到判斷資訊的真偽、勇於表達自己的看法(沒有對與錯),讓學生學習到真正民主的過程是透過理性溝通、辯論、理解、接受,最後大家可以凝聚共識、異中求同,使原本無法達到自然科學裡「客觀」真理存在的社會科學領域中,也能出現「主觀互證」的普遍原則與共識。

學海無涯,教學相長。從學生對考題的思辯中,我看到了年輕學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也看到了國家的希望。期盼能將個人所學回饋在家鄉的孩子們身上,讓她們在愉快的公民課中學到一些東西,涵養出唯有在民主自由的國家中,才有的獨特創意思考與自由表達能力。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