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史授課心語
本學年度開設台灣鄉土歷史的學期課程,在授課一學期後,尤其經過期末田野調查小論文發表觀摩會的驗證,再次印證了鄉土歷史的課程絕對可以採師生互動式教學法,本學期班上同學的表現再次讓我有豐碩收穫的感覺,尤其是進修部同學全班期末報告內容,幾乎都可以留給學弟妹當示範教材。首先從期初授課同學精彩的生命故事探索起,在授課過程我是時時充滿感動與感觸的,感動的是因為同學學習興趣都很高,感觸的是因為大學的學習時光非常珍貴,只要有機會學習就該把握最佳的學習機會。
讀書的企圖心是一種自我覺察力的表現,此可從尋題、訂題、確題到關鍵詞的研擬,均足以考驗及測試我們通識知識的程度及其人文素養的高下,或許老師可以提供以下系統化教學的線索,以供同學們參考及共勉之。
文史課程最簡單的理論與方法,就是從閱讀到書寫到思考,當然也是從思考到書寫到閱讀,試問以上那一種最靠近自己的知識運用的中樞?很顯然三者均有其特殊功能,然而千萬別忘記三者要良性循環運用,才能發揮人文課程學習的最大功效。
從自述自己的成長故事體察自己生命史的內涵,從個人歷史的回顧省視家族史的特色,從家族史的範疇探索社區史的命題意義,從社區史衍生到鄉土史的多元性關懷,從鄉土史觀擴充為國家史的建構化內容,從國別史延展至世界史視野的大範疇。
總而言之,如果弄不清楚自己生命史的基本意義,則其他領域將無從涉獵與體悟起,就如同從小長期與父母關係惡劣,絕對是一個不懂孝順之道,而且是缺乏基本人文素養的人。還好鄉土史課程可能幫助我們作整合性導讀與文字試寫,以及作有效思考與判斷,只要各位同學永遠記得閱讀書寫與思考是一種良性的學習循環,對您此生的影響將會非常非常深遠,而其要領就是同心圓的學習原理,即便是一學期課程對台灣史論述有限、對中國史論述亦不多、對世界史論述層面更是力有所未逮,但只要能存有一顆真誠學習的心,外加一套好的學習方法與觀念,各位同學終將會是一位有為有守的好青年。
(本文作者為實踐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