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通系列報導〉台商與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競合關係
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崛起的狂潮中
台商第二波遠征軍已響起號角聲
往返小三通旅客年逾六十萬人次
二萬名入籍金門台商正醞釀結盟:::
當無情風雨吹襲著台北凱達格蘭大道的倒扁人群時,有3967名台商正在廈門參加第十屆「9‧8投洽會」,不但參展臺商之多創下新紀錄,而且還有200多名島內專才和大學生來廈應聘,尋找發展機遇。
十年來,大陸透過投洽會利用的台資已超百億美元,造成往返金門小三通的旅客快速成長,根據交通部統計,小三通自九十年一月一日實施迄今,隨著適用對象逐步放寬,往返人數成長逾二十倍,預期未來還會再成長。
以2005年為例,金門往返廈門有五十一萬八千多人次,今年預估將逾六十萬人次,而台商為了小三通設籍金門的人數,每年成長五千人以上,公民人數直逼島內住民三分之一,但因以往未設立協會統合台商力量,以致在金門島上成為二等公民。
每逢島內大選年,金門檢調單位以查賄為由,動輒以「幽靈選票」恫嚇台商放棄選舉權;縣府官員也常譏諷台商除了轉機尿尿以外,未嘗留下任何關懷與投資,在彼此缺乏溝通管道下,刻意冷漠與稍許敵意更造成雙方的隔閡,從金門當地人士常以小三通是「通三小」台語諧音的自我解嘲聲中,即可略見端倪。
最近,二萬名入籍金門的台商正醞釀結盟,以「台商權益促進會」為名,企圖在金門建構支援台商進軍「海峽西岸經濟圈」的服務平台,協會為了改變金門縣府的成見,將成立招商引資特攻隊,提出金門大橋BOT案、有機農業島、海洋資源藍海策略、國際級養生村、綠色產業科技園區等多項招商拜帖,獲得不少企業與財團的熱烈迴響,更有宗教單位願意出資成立「大中華人道救援組織」,以適時提供在外台商緊急事故的人道關懷。
小三通台權會成立於今年九月五號,發起人以設籍金門的中部台商為骨幹,再延伸人際網絡至各地台商和金門當地企業菁英,協會幹部成員有核廢料國際專家、大學企管系主任、行銷規劃人才、尖端生技公司主管、建設公司老闆、旅遊產業負責人與資深媒體人等各界人士;會中理監事決議,於明年春季召開小三通公共論壇,以民間經發會形式,探討「海西熱潮」中,金門島發展的藍海策略。
成立大會結束前,有人臨時提案,建議協會派員參加廈門第十屆「9‧8投洽會」,並將考察心得撰文傳遞,以供會員作為投資中國大陸的商情參考,故筆者以「台商與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競合關係」為題,將近年來興起的「海西熱潮」,做實地的考察與報導。
「海西」概念的提出雖然只有兩年多,但已獲得各界廣泛共識。「海西」的快速崛起,使大陸區域經濟的合作版圖出現了一個新板塊,將加速大陸成為台灣的經濟腹地。
目前,大陸已形成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幾個經濟增長引擎。而「海西」將在其間建構出大陸經濟增長的「第四極」,若加上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大陸東部沿海可望連成一條亞太地區最大的經濟帶。
2004年初,福建省正式提出建設海峽西岸的概念。「海西」地域上指北起浙江溫州、南至廣東汕頭的台灣海峽西部海域和陸地,福建則地處這一區域的中心。因此海峽西岸是指以福建為主體,涵蓋周邊區域,南北與珠三角、長三角兩個經濟區銜接,東與台灣島、西與江西的廣大內陸腹地貫通,對應台灣海峽的東岸經濟體,「海西」具有自身特點、自然集聚、獨特優勢的經濟區域。
今年年初,大陸胡錦濤總書記視察福建,還專門在廈門海滄會見了臺商,會後指示省市幹部加快招商腳步,計劃在5年內向在大陸的臺商提供300億元人民幣開發性貸款,將福建地區建構為台商第二波出走潮的重點凝聚區;在中央的支援下,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為台資企業發展創造了更好的環境和誘因。
因此,今年的投洽會顯得熱鬧非凡,大家口中談論的新話題,總離不開以「合作發展、建設海西」為主題的第一屆海峽西岸經濟區論壇,冠蓋雲集的廈門人民會堂上,「海西」已成為來自中外的商界、學界、政界人士討論的焦點,大家都認為這一規劃符合區域經濟發展潮流,海峽東西兩岸整合發展,雙方可以優勢互補,互惠互利。
國際世貿組織秘書長帕斯卡爾.拉米在開幕致詞時指出,中國發展速度令人驚嘆,自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每年的經濟成長率已達9%。在這樣的發展速度下,至少有4億人脫離了貧困,這是一個顯著的成果。
他並引用世界銀行前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裏茲在評價中國發展時說過的一句話:「從未在任何國家中看到如此持續的發展;從未在哪有過這麼多人的脫貧」。
世界貿易組織是唯一大陸和台灣均為其成員的國際組織,兩者都是這個組織的重要成員,世界貿易組織今年的貿易政策報告指出,台灣商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是東亞、美國和歐盟市場。2004年,對大陸的出口在台灣出口總額中所佔份額高達20%,通過台灣海峽所流通的貨物高達510億美元。
作為世界貿易組織的秘書長,帕斯卡爾.拉米期待著兩岸在將來有著更多的貿易往來、更多的投資空間、更多的交流,以及更為緊密的貿易對話,實現真正的雙贏局面。他認為:「相同的文化和歷史,講著同一種的語言,這讓閩臺合作有著天然的優勢,關係越來越緊密。」
今年年初,大陸的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海峽西岸是以福建及台灣的經濟自然整合作為核心,已成為大陸七大經濟區之一,在此次論壇上進行演講的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蕭萬長表示,「海西」理應採取開放性經濟整合模式,將鄰近地區納為腹地,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江西、海南乃至港澳地區,都可作為建立合作關係的戰略夥伴。
蕭萬長進一步說,大陸是亞洲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台灣在亞洲經濟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臺閩若能在已有的經濟合作基礎上,加強經濟交流與整合,建立新的分工合作模式,讓資源分享,市場互通,無疑是雙方經濟互利共榮的最有利途徑,一定會有助於提升海峽兩岸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他指出,2001年他提出的建設兩岸共同市場構想,應是兩岸邁向和平共榮的關鍵所在,也是兩岸共同的經濟願景。我們可以將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作為兩岸共同市場的一個重要試點,把海峽西岸作為起點,從現在做起,使台灣企業在轉型過程中,更多地轉移到與台灣關係最為密切的福建。
目前,福建正處在輕型產業結構優化和重化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而台灣也正面臨新一波產業大轉移,閩臺產業既有垂直分工的基礎,也有相互合作分工的條件,因此閩臺產業合作不斷擴大升級,從初期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機械製造、精密儀器、電力和電子等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發展,將帶動台灣上下游關聯企業來閩投資,初步形成產業聚集與規模效應。
據福建官方統計,至2005年底,在閩台資企業累計達8463家,合同利用台資169.5億美元,實際利用台資109.3億美元。排在江蘇、廣東之後,居全國第三位,而台灣百大企業有卅七家在閩落戶。
2006年1至6月,包括第三地轉投,福建省合同利用台資達13.44億美元,增長28.7%,以福建為主體的海峽西岸與台灣經貿往來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熱絡景象。
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表示,海峽西岸經濟區對應台灣,北承長三角,南接珠三角,區位角色殊為重要。其發展戰略亦正整合了區域和兩岸優勢,順應了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合作區域化的大趨勢,反映了兩岸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這一戰略同樣為閩澳經濟合作的推進提供了新的契機。毫無疑問,澳門將積極參與和配合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
省發改委副主任鄭勇說,閩臺產業對接重點行業體現了福建產業的優勢和特色,也充分考慮了台灣產業所具有的對接基礎和條件。資訊、機械、石化是福建著力推進的主導產業,今年上半年產值佔全省工業產值的43%,而這三大產業正是台灣已經發展起來的位居前三位的產業。
福建社科院教授嚴正也認為,福建正處在由輕型產業結構向重化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電子資訊、石油化工、機械裝備已成為拉動工業發展的三大主導產業。而台灣二、三產業向島外轉移拓展市場趨勢增強,目前台灣產業結構已進入以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的階段,主要包括電子、石化、機械、生物製藥等重點產業,其中半導體、計算器設備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佔據重要地位。
福建省政府還相應出臺了一系列促進閩臺產業對接的政策措施。一方面,大力落實臺商投資優惠政策,包括所得稅減免、對鼓勵類項目實行進出口減免稅、支援台資企業擴大生產規模與技術成果轉化、優先提供對接項目用地和加大金融支援力度等。另一方面,不斷改善臺商投資環境,制訂產業對接指導目錄和項目對接指南,簡化對接項目審批程式,進一步提供便捷通關服務。
日後海峽東西經濟體的競合關係如何呢?中華經濟研究院顧問葉萬安在會上作了「兩岸產業合作向世界進軍」的發言。他以台灣筆記簿型電腦等IT產業向大陸轉移為例,深入闡述了台灣產業向大陸轉移後,不僅開拓了發展空間,贏得了豐厚回報,而且提升了大陸居民的所得,還促進了許多產品的國際性降價,讓消費者得好處。因此,不僅是雙贏,而且是多贏。他希望兩岸之間、閩臺之間應加強產業對接,整合世界資源,攜手向世界市場進軍,共同創造屬於中國人的二十一世紀的輝煌。
會議結束前,談到如何立即落實推動臺閩合作,與會人士均認為,應採取開放性經濟整合模式。海峽西岸經濟區應以福建及台灣經濟自然整合作為核心,秉持包容、開放、不劃地自限的做法,將鄰近地區納為腹地,建立合作關係的策略夥伴。但由於兩岸內部結構性的問題,現階段必須掌握求同存異的原則,先致力於兩岸經貿關係的突破。目前,可優先推動以下幾件事──落實兩岸直航、落實兩岸貿易正常化、落實臺閩產業合作、落實兩岸金融合作及貨幣正常兌換、落實兩岸雙向投資、落實開放大陸人民來臺觀光政策;落實擴大「小三通政策」。
(作者為現任小三通台商權益促進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