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軍後的危機———金門這隻孤鳥該何去何從?
壹、楔子
兩岸對峙了五十年,金門也被封閉了五十年;五十年來,十萬大軍陸續駐紮金門島,為金門帶來了生氣,也帶來了繁榮;如今煙硝散去,當年施明德的「金馬撤軍論」一語成讖,金門到處是一間間拉下的鐵門店面,百業蕭條,了無生機。
自八十一年解除戰地政務迄今,沒有人告訴金門人,金門該何去何從?觀光立縣、小三通、邊境貿易、兩岸經濟和平特區,似乎都遇到了瓶頸,金門未來的發展在那裡,誰能向我們明確的說明?
有人說,金門是細姨生的,「姥姥不疼,舅舅不愛」,必要時,再口誅筆伐,加頂紅帽子說:「金門人沒有本土意識、不愛台灣,只曉得聯共制台」,那,誰來告訴我們,「本土政權」真的關愛、照顧過金門嗎?撤軍後,金門這隻「孤鳥」該何去何從?
貳、發展的方向
戰地政務解除後,為了落實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附帶」照料金馬居民的精神,八十九年四月五日總統明令頒布︽離島建設條例︾。︽離島建設條例︾開宗明義第一條,「為推動離島開發建設,健全產業發展,維護自然生態環境,保存文化特色,改善生活品質,增進居民福利,特制定本條例。」明眼人都知道如今成效如何。我們似乎不能怪中央不給經費,事實上,金門的離島建設補助款額一直名列前茅,那問題出在那?應該是方向吧,金門欠缺與政策配合的發展方向,因此,一切的發展、建設都感到雜亂無序、成效不彰。
個人以為,要明確金門的發展方向,還是要從撤軍談起。按說金門長期受到軍管,百姓們潛意識裡並不喜歡軍隊,但他們不喜歡的是軍隊的管理,並不是軍人的消費。理論上,一個駐軍的在地消費抵得過十名觀光客,因此,以往十萬之眾的軍人經濟,計要百萬人次的觀光客才能填補缺口。現在金門每年四十萬人次的觀光人口顯然遠遠不夠;小三通每年近六十萬的入境人潮成了金門振興經濟的寄託,結果呢?在「一條龍」的模式下,只繁榮了碼頭與機場的廁所。該是深刻思考脫困之道的時候了,金門不能只是一味的等待、守候。
參、軍事資源與觀光的結合再造
近年來,金門「觀光立縣」的口號喊得震天價響,民間實質的觀光收益卻少得可憐。有人認為,金門有豐盛的文化資產、觀光資源,遺憾的是,多數缺乏有效的利用;國家公園、縣政府、旅遊業者似乎都只能留給觀光客「到此一遊」的記憶,之後呢?什麼都說不上來,什麼都沒有。
前陣子,金門某社團發起了「毋忘在金──尋找金馬獎大頭兵」活動;活動挖出了老兵們深潛的興致,許多人興沖沖的回到金門追索精彩的留金歲月、記憶中的戰鬥島嶼。然而,迎接他們的,卻是死寂的軍備展示、荒煙蔓草,以及無限蕭條;九月初,民視「異言堂」播出的「金非昔比」元,相當程度的也反映了這種現象,這就是金門「引以為傲」的觀光資產嗎?如果不是,顯然,我們必需要有更好的設想。
通說,金門的觀光有三個發展方向──戰地史蹟、閩南風情,以及生態旅遊。閩南風情及生態旅遊,台灣、大陸都不缺,我們唯一可以與人一較長短的,只剩下獨一無二的戰地史蹟。
然而,事實的狀況卻是──一夜的「諾曼地」登陸讓法國發了五十年的觀光財,五十年的金門戰地卻發展不了觀光經濟。要靠戰地史蹟發觀光財,顯然並不容易。世界上沒有相同的戰役,便不可能有可以複製的成功案例。如何打造豐盛、迷人的軍事觀光,重點還在於,我們必需了解它的全貌、排除它的阻礙、發揮它的特色,進而吸引世人的目光。以下的面向,或可提供讀者們做進一步的思考。
肆、了解軍事資源的全貌─整合、協調的透明化
國軍自八十六年七月一日實施「精實案」以來,金門島上的十萬駐軍,已經裁撤到捌千人不到。據了解,這個數字還有可能向下修正。未來,軍人將成為金門島上的稀有動物,已是不爭的事實;隨著撤軍而來的,必是大量的廢棄營區、碉堡、砲陣地、坑道,以及數不清的地雷、彈藥,以及武器;對於這些,軍方從來沒給金門民眾一個明確的說明,要如何有效的處理。
目前,軍方釋出了少部分的廢棄營區、陣地及坑道,並調查縣府及鄉鎮撥用的可能性;此一作法,也的確引來地方爭相「笑納」,只是似乎少人能明確的告之,「要來了,做什麼?」許多人想到的都是,先佔先贏,「好蘋果」哪是天天都有。實務上,卻不該如此;撤軍既然勢在必行,以下幾點便是軍方應立即著手去做的:
一、針對金門島上所有計劃撤離、移撥的據點做一公開、明確的說明。
二、釐訂移撥項目、期程,釐訂作業流程,並積極輔導、協調地方政府接手的可能。
三、針對產權有爭議的部分,更要律定一套作業準則,限定工作時程,讓撤軍有個圓滿的結尾。
四、協助地方進行軍廢據點、設施的活化利用,豐沛地方的觀光資產。
針對現行「想到做到」,「擠牙膏」式的局部釋出作法,我們認為是極不恰當的。地方如果看不到未來可用軍事資源的全貌,如何進行全面的規劃及建設?軍事史蹟如果不壯盛便無法憾動人心,如果不精彩便形同死物;金門想靠它發觀光財,絕對需要更完備、周全的設想。
伍、排除地雷、廢彈的危害─發展觀光的首要之務
有觀光客戲言,金門的特產除了貢糖、菜刀、高粱酒這「三寶」外,還有兩爆──「地雷和彈藥」。駐軍裁撤後,金門島上留下了難以數計的地雷、彈藥。
今年六月十四日,總統明令發布施行︽殺傷性地雷管制條例︾,開宗明義第一條:「為斷絕殺傷性地雷所造成的一切傷亡及損害,避免阻礙基層建設與經濟發展,特制定本條例。」第六條又規定,「佈雷區域內殺傷性地雷之剷除,應於『七年內』完成;佈雷區域內如所屬地方縣市政府為亟需開發地區,主管機關(國防部)應即配合剷除。」排雷有了法源,軍方終於動了起來。由陸軍司令部以招募選員、任務編組方式,編成的排雷專業部隊,連同戰車排雷犛等重裝備,已在八月間進駐金門,並以西山靶場海岸雷區為訓練場,接受外國排雷專家、工兵學校教官的訓練,為排雷預作準備。據軍方表示,九月底便會安排對外公開說明,並展開初步的試排作業。同時間,內洋靶場逾期彈藥處理線也將在九月底啟用,九月初並已對鄰近展開民眾說明工作;據軍方表示,第一期三百個工作天,預計將處理約一千三百噸的廢彈。
延宕多年的廢彈、地雷處理,似乎出現了轉機,然而,軍方會不會真的每年編列高額的預算,以高效化取代牛步化,為金門的發展做出具體貢獻,金門鄉親不無疑慮。個人以為,我們單是看著軍方拿出誠意、照表操課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協調,並建立相應的監管機制:
一、公開說明處理期程、安全管護措施,以及發生損害時的救濟方法。去年四月二十五日,自來水廠下湖人工湖第一標排雷工程的雷爆悲劇殷鑑不遠,不重蹈覆轍,應是基本要求。
二、提出適當的回饋及發展計畫。軍方除了應該補償鄰近居民因為土地無法利用的損失外,還要提撥相應的建設基金,輔導在地的重建及發展。
三、定期舉辦說明會,說明作業進度及配合事項。唯有在地方強力民意的監督下,才能保證排雷、清彈工程的到時、到位;「七年之限」或便不會成為另一起空泛的政策笑話。
排除地雷、廢彈是金門發展觀光的首要之務。試想,廢彈、地雷若無法清除殆盡,金門島難免惶惶危機;土地不能充分利用、濱海資源無法有效開發,遊客、投資者視為畏途,觀光,將變成歷史神話!
陸、建立跨機關、部門的協調機制─攜手同心,其利斷金
金門地方的建設及發展現況,多的是「一人一把號,各吹各調」。重覆建設、不當施工、品質低落的公共工程,在民眾的心中已經形成鮮明的記憶,如何扭轉它,還需要全島各機關、部門、單位的通力合作。
我們以為,金門的公部門間,有建立跨機關、單位協調機制的必要。不論是軍方、中央派駐單位、國家公園、縣政府,乃至鄉鎮公所,都擁有不一的資源,也有各自的權責;不能有效整合,損失的,只是金門的未來和百姓的權益。金門受中央政策掣肘的部分已經夠多了,如果不能針對可操之在我部分,勵精圖治、奮發自強,以最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便很難讓民眾看到公部門切確的進步及轉變。
坊間戲稱,「金門長得最快的是石頭,消失得最快的是古厝,愈來愈走味的是觀光,最不像的是戰地」,細想一下,似乎也不無道理。如今,地區公部門的行政效率、協調機機制,以及發展方向的確出現了問題,「各做各的」結果,便是該珍惜的,失去了;誰保留的,卻原味盡失。一個「四不像」的觀光島嶼如何廣納五湖四海、贏得旅客的青睞?缺乏共同願景、奮鬥目標、共同建設計畫的金門,讓金門的發展陷入了困境。
柒、釐清發展步驟、確定期程─用對的方法,做對的事
有了全局的視野、排除了廢彈(雷)的危害,建立了公部門間的協調機制,接著便要提出涵蓋全島的發展步驟、期程及計畫。其中,專屬各機關權責的部分,不妨「兄弟爬山,各自努力」;事涉共同發展的部分,則不妨統由一個單位主導,其餘的只做協調及支援性的工作。如此,會讓流程變簡單,行政變得有效率,兼可提昇民眾對政府的形象及觀感,實為雙贏之舉。誠然,要各機關消除「本位主義」並不容易,但至少公務員應具備正確的行政觀念;「公共行政」不等同效率差、反應慢,更不能錯置目標,視人民權益於罔顧,事涉金門的未來發展、執政的歷史評價,豈可不慎?
揭櫫金門全島的建設方向、發展步驟及期程後,還有一項優點,便是可以挾民意以自重。金門區區五萬公民或許看不在執政高層的眼裡,然而,加上四十萬的旅台鄉親、五十萬的金門僑胞,便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金門真的不需要費而不惠的建設條例,以及不痛不癢的口惠政策,要的只是踏實的踐履;這部分,中央不可能真確的了解我們的感受及需要,只有在我們做出樣子後、形成口碑、蔚為趨勢後,才能迫其不得不正視、不得不順從。
捌、發展金門成為戰地史蹟旅遊專區─極大化觀光特色
所有的作為,都是為了積累金門發展的能量;如前述所言,打造金門成為「軍事旅遊專區」,應是當下金門較理想的建設方向;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理想不妨遠大,腳步卻要穩健踏實。
事實上,除去每年從中央爭取來的經費外,金門的自有財源已足令台省多數縣市稱羨;然而,外界對金門建設印象卻是雜亂失序、毫無章法。對此,實也怨不得基層公務員,因為政策的限制、權管的凌散,執事者只能捨棄全局的眼光,牽就現實的落差。
例如,人人都知道金門的濱海資源豐富,金湖、金沙的海岸線如能落實全面的規劃及有效開發,觀光能量將無比巨大;如果,再加上沿岸軍廢砲陣地、坑道的活化利用,將能成為舉世不二的觀光資產。道理人人都懂,卻寸步難行。如今,軍方不配合釋出開發、上位無具體計畫、各機關推拖拉扯、經費無法有效配合,加上沒有全盤的布局及妥適的營運設想,「道理」永遠只能放在腦袋裡,成不了事實。
金門地方很小,牽一髮而動全身,有了共同的願景,努力才有價值,奮鬥才有希望,或許,「軍事旅遊專區」便是一個近在眼前的夢想。
預估「軍事旅遊專區」將為金門帶來可觀的人潮,有了人潮才有錢潮,「經濟特區」或便能順勢而起,投資者看得到「錢」景,金門的永續發展才有希望。
玖、懷抱夢想向前走─心動不如行動
現實裡,撤軍之後,金門只剩下搖頭。公部們抱怨政策掣肘,百姓怨嘆日子難過;觀光推得如火如荼,來客卻屈指可數。這就是撤軍之後的「未來」嗎?
平心而論,戰地政務五十年,軍方虧欠金門百姓許多說法。佔有的民地什麼時候還?營區什麼時候釋出?廢彈、地雷什麼時候除盡?有無配合地方的發展計畫?所有的疑問都是現在進行式,何時完成?沒有答案。
中央對此,也很漠然。既開放了小三通,配套政策卻付諸闕如;百姓抗議,無效!因為國家安全、利益是最高指導原則。那就把無關國家安全、利益的每年四百萬經港澳前進大陸的國人,以及每年一千萬人次的大陸赴台旅客導引到金門來吧,還是不行;除了國家安全及利益外,還有政客的利益、前途要顧及。金門就這樣成了被操弄的線偶,似乎什麼都有,卻什麼都留不住。
沒有香港啟德機場、澳門賭場,台灣阿里山、日月潭的金門該何去何從?中央不會給我們解答,我們只能從現有資源裡去探索、凝聚、尋求最大的公約數,爭取最大的認同。
金門最大的公約數,應該就是「發展觀光」和「經濟特區」吧,因為那最符合金門的區位特性,最貼近金門百姓的共同利益;方向有了、信心夠了,剩下的,只有勇敢的向前走。
拾、結語
縱使金門是隻孤鳥,也有爭生存的權利。在「大台灣主義」及「台灣優先」的主流思潮裡,金門的發展不是不被重視,便是淪為援助式的救濟,金門要的是這樣的未來嗎?事實上,金門居兩岸地理要衝,有著絕佳的邊境貿易、觀光經濟的發展條件,為何落入今日的困局,軍方的態度及作為,有著決定性的關鍵。「金廈經濟共同體」、「海西經濟區」已是不可遏阻的趨勢,在那之前,請給金門一個等高的接軌平台吧。透明化、時程化軍事資源的釋出,朝向「戰地史蹟旅遊專區」的方向發展,應是當前較為可行的成功之路。
當然,成功的方法或許不只一種,目標卻絕對要相同;唯有匯集島鄉涓滴的力量,才能展示我們眾志成城的意念,打造夢想的旅遊天堂。本文或許陳義過高,或許方法謬誤,但個人要強調、提醒的只是一個信念──請盡全力激活金門的未來吧,就不要讓百姓問,「政府還讓不讓我們活?」(作者為現任金湖鎮鎮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