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島嶼就是我們的博物館 博物館就是我們的城市名片

發布日期:
作者: 李錫南。
點閱率:6,763

一個島嶼,因擁有自然和諧奏鳴曲而享有島嶼名片;一矗縹緲靈動的叢山峻嶺,因為仙居道聲傳聞而享有仙山名片;一座維也納因為擁有音樂美聲,巴黎因為藝術美感而享有城市名片。然而想要認識一個城市,就要了解它的歷史文化,博物館的公眾服務正鐫刻著它的城市名片。
金門,簇擁著閩南文化載體,委身於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樓下的「閩南文化圖文館」,正是具體縮影,串接國立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而出現推動曙光;斑斑戰役史蹟活資料庫,得利於國家公園金門管理處細心耐心呵護而招徠人們目光,考證、景仰與憑弔;傳承自先民宗廟祭禮、移動軌跡、發展脈絡與僑鄉基地,啟發後人鑽研、追蹤尋訪、實觀田調,日趨豐厚,因為博物館而享有文明名片;走進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就能安適自在的與歷史相遇。從2010開館,2014成為文化園區管理所長的盧根陣,曾透過3-5年的園區發展願景,孜孜不倦於形塑「金門文化入口,觀光起點」為金門加值;2021年起交棒給年輕幹練的留英學人郭怡汝,持續深化「島嶼博物館」的理念,標舉「島嶼就是我們的博物館,博物館就是我們的城市」,從一個深邃拐點出發,擘畫文化城市新地標。筆者更期盼形塑博物館成為海內外華人與金門鄉親的親子知識平台,用心靈打卡的地標,金門人引以為傲的島嶼名片、城市名片!有形的軀殼建物,會隨著滄海桑田而物換星移,唯有文化生命才能永續活存;那些經由網紅而推介的光鮮亮麗的觀光活動,會隨著歲月失去焦點而消融,唯有博物館的存在,並且奮力創新,方能成就永恆文化生命,燃亮歷史長河!
重視金門文化是歷任縣長與文化首長一貫的施政核心。冀望從「文化立縣」讓「美好金門」,昇華為「幸福島嶼」之願景。然而每個人的關注點則有所差異。行政上從社教館,升格為文化中心再成為文化局,讓金門文化發展成為亮點;尤其有了文化園區管理所暨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之努力,12年來的行穩致遠,建構「文化交流入口」,開拓「國際華人尋根平台」,「串聯活化金門在地資源」、「發揚閩南文化核心價值」,更為落實可觀。民國106年(2017)獲文化部通過公立博物館審查認證,創全國離島首例。卻因錯落位置及運輸動線、經營管理、對外關係與資源聯結而先天不良,後遇時勢運轉而處於行政定位不一、角色功能模糊與文化業務重疊、無獨立預算而妾身不明,以致載浮載沉,迄今打開金門縣政府網頁,已消融在文化局一隅。
這一座有心結合居民參與、文化活動、生態環保、自然與歷史景觀、戰役史蹟、僑鄉移動、教育設施等不同元素之「生態型博物館」,蘊涵「活的閩南文化園區」,而成為有機的、行動的、可輻射廣泛「活的博物館島」。未來若能整合區域有形與無形文化資源,滿足各生活圈內民眾文化參與、文化據點、及文化活動與服務,同時喚起政府重視人民的「文化權」,勿掉入如Kymlicka 所稱「無害的忽視」,因為施政重點偏斜而出現消極對待文化,不對稱的文化差異,影響文化生存。金博館彙整文化觀光、文資保存與城市行銷,推動文化觀光,能製造鄉親參與、提供工作機會與所得,發展為「學習型社會」,帶動多元附加價值。
以博物館為中心,帶動周邊生活圈,放射擴散全縣、涵蓋海內外金門人形成「學習型社區」,形塑為金門獨有的城市名片。對內透過對博物館之認識、接納、肯定、參與(含研究),克服有形距離構成的心理障礙、破除行政角力的邊陲化、積極強化內部研究能量,如館藏展示的故事性;徵求駐館研究人材,可與金大閩南所結盟;在網頁上增設公眾互動或問卷調查;辦理「我與金博館」徵文,或以金博館徵求創意點子,用於檢測民眾對博物館的認知與期待,凝聚認同,興起榮辱感。對外則持續推動館際夥伴關係整合,發展與國內外館際聯盟,借力使力行銷金門文化。「一區三館」(歷史民俗博物館、文創產業生活館、人文藝術教育館)朝共生、共業、共享永續經營的方向努力。郭怡汝所長滿懷期望,博物館能「成為金門日常生活、文化體驗、教育學習和觀光遊憩的一部分,提高在地居民參與度」,「在博物館聽金門人的故事,也讓金門人在博物館說金門人的故事」。文化生活的豐富、文化凝聚力的增強,讓金門成為一座海內外金門人引以為榮的「博物館島」名片,不僅意味著生活品質的提升,更著眼於綜合競爭力的提升。

回頁首